4月23日,新疆喀什巴楚县发生一起暴力恐怖事件。当地3名社区工作人员到居民家中走访,发现多名可疑人员和管制刀具,遭到该伙暴徒劫持。随后赶到的民警遭伏击。事件共造成15名当地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牺牲。
在真实的警务缉查行动中,进行攻坚围捕出现重大伤亡的概率并不大,因为当时嫌犯往往处于非戒备状态。而且根据情报,警察对嫌犯的数量、武器装备以及作战能力有大致的了解。围捕时,警方往往会部署至少两倍以上的兵力,还有机动部队随时增援。
此类行动考验的是情报掌控、分析能力,以及指挥官的现场部署指挥能力。如果被缉查者是通缉要犯或恐怖分子,则多半精神紧张。警方若既没有确切的情报了解对手是谁,也不确定对手使用什么武器,要想全身而退就很难了。
2011年,山东泰安发生一起类似的案件。山东德州警方声称,一名嫌犯可能在泰安其弟弟家中。泰安警方派出3名警员和1名协警前往这名嫌犯的弟弟家中调查。在走访时,嫌犯和其弟弟忽然开枪拒捕,当场造成两名警员、1名协警牺牲,1人重伤。匪徒随后劫持一辆面包车逃跑。逃窜过程中,又有1名警员牺牲,多名路人和警员受伤。两名匪徒就能造成4名警员牺牲,多人受伤,警匪交换比2:1。在这次巴楚事件中,警察和群众牺牲高达15人,匪徒6死,警匪交换比高达5:2。
血淋淋的数字告诉我们,缉查行动如处置不当,后果不堪设想。那么,此类事件有无办法避免呢?
2006年,香港尖沙咀发生一起枪战。事情的起因是:有着“警魔”之称的罪犯徐步高密谋,在行人隧道伏击两名巡逻警员,欲杀害警员后抢走配枪以便继续犯案。徐步高是香港警察,熟悉警队的行动流程且曾苦练射击,体能和战术技能都高于一般人。在尖沙咀隧道中,徐先开枪,导致两名警员重伤。基于良好的训练和装备,两受伤警员在不支前仍奋力拔枪还击,当场击毙徐步高。最后,一名警员殉职,另一名受伤,警匪交换比1:1。
由此可见,如果训练得当且装备到位,行动时保持警惕,即便在遭到伏击且对手强大的情况下,仍有可能打出不错的交换比。
在巴楚事件中,排查人员全部为社区工作人员,并无警员参与,对方则是多达十余人的暴力团伙。排查人员若能在进屋前留一人在外观望,不至于全员沦陷。逃脱者若能详细通报屋内团伙情况,对于随后赶来的民警而言,至关重要。
当地处于比较敏感的区域,即便是基层非警务人员也应保持一定的战术意识。同时,警方应吸取教训,在执行此类任务中增派武装警员。
从后续的处置来看,增援警员也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出动兵力不足,装备不具有压倒性优势。
这就引出查缉行动的第二个关键——反应迅猛。
在所有缉查行动的开始阶段,除了大规模的震撼式排查之外,一般由基层单位人员完成。此类人员可能是警员或社会工作者,武器和训练都不会太好。但是,他们熟悉社区情况,一般也不会引起对方注意。
悍匪白宝山被北京警方发现藏身之地后,抓捕人员在派出所民警协同下,以帮其办理户口为由,将其诱骗出屋,迅速拿下,由此避免了在居民区交火,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但是大部分缉查行动没有明的确目的,一线人员经常措手不及。这就需要指挥部门在行动前做好兵力部署,一旦发生情况,能够迅速派出足够强大的机动力量投入战斗。
这些机动力量可以是配备枪支的民警,也可以是武警或者特警。原则是必须保证兵力和火力都高于可能存在的最强对手的水平。对方如果使用刀具,则机动兵力至少要有枪支和防爆器材;如果对方有枪支,则应准备好狙击手、突击队等强力手段。
在获得区域内可能存在逃犯或者暴力恐怖团伙的情况下,指挥部必须提高机动力量的反应速度。一旦投入战斗,就必须迅速处理掉抵抗的匪徒,避免事态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