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词,总会和赵薇关联在一起:北京电影学院96级本科班。这个班有23名同学,现在都非常活跃,他们的名字可以轻易找到:陈坤,黄晓明,郭晓冬,许还幻……
当时的班主任是崔新琴。目击过80年代电影盛世的观众不会忘记她。她演过茹志鹃小说改编的电影《百合花》,这部电影的讯息出现在当年的《大众电影》中时,主打剧照就是崔新琴的特写,她穿军装戴军帽,潜伏在草丛中,目光炯炯地望向前方;她还有一部著名的电影——《播种幸福的人》,以当年最热门的工厂生活为背景,她扮演纺织厂的团支书,担任配角的是一度被称为“内地山口百惠”的张闽。
看了她早期的电影或者剧照,大概会明白,为什么她和“赵薇”、“北京电影学院96级”同时出现的频率会那么高,她俩的眼睛、脸型都极为相似,相似到像是母女的地步。科研结果表明,相貌相似者之间,往往有更多的亲近感。赵薇和崔新琴之间的联系,大概可以作为又一例证。
那种亲近感,似乎也是这个班的整体气氛。接受采访,说起当年的学校生活,他们提到的都是各种趣事。后来进入娱乐圈,也都相互提携,拍广告一起去,《还珠格格》也有好几个同学出演,也许因为选角的人要图个方便,但或许也因为同学之间那种相互招呼一声的情谊。2005年,他们有一次著名的聚会,23个同学竟有20个到场。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大概都知道,那很难。尤其是所有同学都混在名利场,班级还被称作“明星班”。
但命运是有差别、有比较的,自己不比,旁人也要帮你比。这个班的同学,都进了演艺圈,但有的始终演配角,有的演出的影视剧几乎难得一见,有的履历表简单到只有几行。机遇这个事真是很难说,但生命成本已经投进去了,根本不能回头,只有向前走,青春就这么流逝了。
世界上所有的班级,大概莫不如此。而他们是明星,沉浮起降,都明明白白地落在我们眼里。有段时间赵薇被称作“票房毒药”,但在华语电影的沉寂期,又有谁不是票房毒药呢?2010年之后,电影市场开始井喷,2012年,接连出现几部高票房电影,我们大约也明白了,电影还是那个电影,胜在时势。市场容量在扩容,银幕块数在增加,人们也愿意在公共区域交流了。
为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赵薇动用了大量的资源,能够启动这些资源,不只因为她是赵薇,也是因为时势,市场有了热度,质量好的电影值得这样做了。崔新琴老师的另一个学生俞飞鸿,比赵薇早几届,曾导演过爱情片《爱有来生》,她为那部电影投入也非常多,电影质量也不错,如果稍迟几年上映,加上宣传到位,可能也是高票房电影,但就差在那点时势。
赵薇说,她不用时代烘托爱情,而要用爱情带出时代。而在电影外,影人的生涯,影人在电影河流上的沉浮,其实也带出了一个时代。
面对与青春有关的时代,不能不严阵以待。所以,《致青春》在场景、道具上的要求非常苛刻。让我想起多年前在歌舞厅工作的经历,知青聚会,要我反复放《九九艳阳天》,整整56遍,因为他们离开学校、坐卡车去农村那天,学校大喇叭就反复放播放这首歌。如果他们拍电影,大概也会严格要求卡车的式样,军便服的布料,甚至高音喇叭的音效。对待记忆,毫厘之差都不允许发生。
问题在于,70后80初,已经要这么快就回忆了吗,或者说,惟有用回忆,这漫长的告别,才能让这被搁置的一代人感到温暖?
没有答案。我们能看到的,是崔新琴、赵薇、赵薇的女儿,一代一代,重复的青春,被重复的江月照着,时间反复清场,情怀只刻录在当事人的磁带上,天知自知,无语凝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