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金 大师是历史的评判

2013-12-29 00:00:00徐雯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14期

深冬的上海飘着雨丝,红色的老洋房与稀疏的梧桐叶弥散着老上海精致的文化气息,川流不息的车流中,周瑞金穿着墨绿色的棉衣从纳智捷 MASTER CEO 商务车上走下。大师乘坐“大师”,可谓喜事。

但周瑞金却说:“我够不上大师,中国称得上泰斗式的人物实在是少。”在周的眼中,自己被称为政论家都很牵强,“如果邓小平1991年不在上海过年,说不定就没有皇甫平评论了。”

事实上,如果说1978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国改革开放扫清了雾瘴,指明了航向,那么,1991年的“皇甫平评论”,则可谓是上世纪90年代“姓社姓资”争论中的一锤定音。

1991年大年初一,《解放日报》“新世语”栏目,开篇便是《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很快,该系列第二篇文章《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发表,点出改革的思路是发展市场经济。20天后,顶着“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帽子的皇甫平发表了第三篇文章:《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

这些文章,掷地有声地清扫了当时媒体对改革欲言又止的暧昧态度,直接地、充满激情地释放出改革的信心与能量,为当时处于混沌期的中国理清了思路。

这不是周瑞金第一次开创新之风。

上世纪80年代,他麾下的《解放日报》在一期漫画专刊中刊登了两幅领袖漫画,一幅是邓小平在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桥牌,另一幅是胡耀邦在教大家唱社会主义新歌。以漫画手法表现国家领导人,在当时的中国是第一次。

因为皇甫平系列文章,周瑞金声名鹊起,后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兼华东分社社长,主管评论与理论工作,他的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是:一支笔是改变不了什么,但我就这一支笔啊!

2006年年初,已经退休多年的“皇甫平”重出江湖,《改革不可动摇》一文尖锐地批评了当时对改革的否定言论,并指出,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拐点,一切改革中遭遇的问题,应当依靠深化改革来解决,文章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现在,针对习近平南巡,周瑞金在《财经》上撰文《新“南方谈话”开拓改革开放新局面》,表达了他对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期待与希望。

如今,已年过七旬的周老依然每天写文章。他正在编写一本叫《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书。“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不做无忧的梦中人”是周瑞金对友人王若水的追忆,而“文采可用,心术尤正”则是朱镕基总理对周瑞金的评价。

“大师是历史的评判,不是现实的褒奖。”周瑞金认为,大师需要放到历史的纵深处,才能看清楚他的社会价值。但很显然,沪上陆家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外滩璀璨繁华的夜景已经给出了最好的注解。

大师点评

大师是历史的评判,不是现实的褒奖,具体到这款车,我觉得车很好,里面的空间大适合高端商务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