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情绪坐上过山车

2013-12-29 00:00:00管悠南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23期

为什么有些人的心情会迅速变化,大起大落?可能不是因为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而是患上了心理疾病。双向障碍患者就像坐上了情绪的过山车:一会儿出现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心情压抑,精疲力尽,甚至想要自杀;一会儿又会出现狂躁症的症状,欢欣鼓舞,精力旺盛,还会出现带有神圣感的幻觉。换句话说,双向障碍患者会同时出现抑郁症和狂躁症,在这两种症状的转换中饱受折磨。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以为心理疾病是面对环境压力时心情产生的变化,治疗也以心理辅导为主。可在过去几十年,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包括双向障碍在内的心理疾病和遗传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双向障碍,那么他患病的概率是一般人的4至6倍。以基因组成几乎一样的双胞胎作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如果其中一人患有双向障碍,另一个同样患病的概率高达70%。这说明,双向障碍并非单由所处环境引起,这种心病的病因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基因组,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和生理,改变我们的心情。

如何才能从浩瀚的人类基因组中找出和双向障碍有关的基因呢?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比较双向障碍患者与健康人的基因组。如果测序的样本足够大,就能排除噪音,找出致病基因的端倪。

2012年,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对大约3400人的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很多双向障碍患者在一个叫PDE10A的基因中发生了突变。这个基因主要在脑部一个控制决策和积极性的部位起作用,所以突变后可能导致情绪异常。

和双向障碍相关的基因远不止一个。有趣的是,双向障碍中抑郁和狂躁的阶段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基因变异独立引起的。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评估了一千二百多名双向障碍患者的遗传数据和病情描述后发现,一个和大脑发育相关的基因——NCAN只和双向障碍中狂躁症的部分有关系。他们移除了实验小鼠中的NCAN基因,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狂躁症状,比如开始无节制地喝糖水,却丝毫没有出现抑郁的迹象。

这些基因又是如何让我们的心情“得病”的呢?这是因为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脑中的脑区。就在遗传学家反复搜索基因组的时候,神经生物学家采用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途径:仔细观察双向障碍患者的大脑。他们发现,患者大脑的结构和活性都产生了改变,这些变化甚至有可能在将来成为诊断的标准。例如,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双向障碍患者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反应的区域活性降低,这说明他们对情绪的控制力也下降了。

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明白基因突变是如何影响脑部功能的,但是已经有一些初步的研究试图解释这个问题。如果一些控制神经元的基因发生突变,神经元会周期性地变得极度敏感或极度不敏感,让人进入狂躁和抑郁的状态。

对想要治疗双向障碍的医生来说,这些研究非常重要。因为了解致病基因和这些基因的作用原理,是有效开发药物的第一步。药物研发人员可以寻找纠正脑部异常的药物,可以寻找小分子清除让情绪失控的蛋白,在将来甚至可能把正常的基因转到病人体内,代替突变的基因。只有当我们能完全修复心病的身体根源,才算真正治愈了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