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 梦想需要小心经营

2013-12-29 00:00:00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26期

在松鼠会出版的第一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想起小时候读过的武侠,隐匿多年的帮派老人决定复出,燃一缕狼烟,消息被传递至村庄、城市、山区和荒漠,正在田间耕种的老汉、街头被人欺负的小贩、喝酒赏花的公子哥,原来都是默默隐忍的江湖高手,他们伸个懒腰,提起身,念叨道,‘该出发了’。”

这是姬十三回忆他在科学松鼠会刚成立时的心境。那是2008年4月13日,从那时起,一群科学爱好者开始建造一个科学的理想国。这个理想国的国王,就是姬十三。

“让科学流行起来。”这是姬十三建立科学松鼠会的初衷,也是他的梦想。他的梦想里带着点人文关怀。在他的观念中,经济不景气的当下更需要心灵支撑,科学是其中的一种,大众亟需去理解它。而他和他的团队要做的,就是塑造科学的亲和力,改变当前的科技文化圈。

这个与科学有关的梦,由来已久。姬十三(原名嵇晓华)小时候的梦想是当科学家,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生物专业。07年临近博士毕业时,他原本可以选择出国深造、进国内研究所或进大公司搞研发工作等看起来前途光明的出路,但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己热爱科学但不喜欢科研,更热衷于传播科学,他决定不走寻常路,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变成了一名自由撰稿人。之后在08年“北漂”,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建立了科学松鼠会。

在中国,科普绝非易事。人们对于科学的印象,往往是实验室和数据,或是在电视上看到神舟飞船飞天时的那一声惊叹。再近一点,就是日常接触到的手机、iPad或电脑,少有人会把科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真的能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吗?

姬十三用行动告诉我们,有时候梦想并不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只需要顺从自己的心一步步前行。他不仅敢于迈出第一步,还善于小心经营他的理想国。

科学松鼠会成立之初,在思考如何将其做大时,知名媒体人平客曾建议他让探索频道收购科学松鼠会,用美国人的资本将其做大。但姬十三还是决定自己来做。

“最后证明他是对的,”平客后来回忆说,“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没有把科学松鼠会卖给美国人,而是自己去发展,说明他有自己清晰的判断。”

尽管开头这一年磕磕撞撞,但“科学松鼠会蹿红”入选中国科协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普事件,让他们看到这个领域的无限可能性,而同年入选的还有神舟七号上天这一壮举。

当姬十三决定把传播科学当作公益事业的时候,梦想却屡屡碰壁。随着规模的扩大,草根NGO普遍遭遇的困境,科学松鼠会也未能幸免,资金、人员、管理等问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既无法注册成NGO组织,又不能得到传统公益圈的认可,在2008年底申请公益孵化器支持时,他失败了。所幸有风投向他伸出橄榄枝。经过半年的思考,在公益和商业之间,他做了一个决定。2010年11月,果壳网正式宣布成立。

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科学松鼠会逃脱了转为商业注册公司或商业公司一部分的命运,仍保留公益性。果壳网的一部分盈利将用以支持科学松鼠会的运作。从此他拥有了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和果壳传媒CEO的双重身份。

左手公益,右手商业。朋友担心两只手会不会打起架来,理想是否会屈服于利益。实际上十指紧扣反而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现在,科学松鼠会依然吸引着大批“松鼠”,果壳网的新浪微博也已有将近94万粉丝。许多人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存在疑问时,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他们。

但他并不满足果壳网的成功起步,骨子里的“求变”基因让他抱着梦想继续狂奔。

在“谣言粉碎机”成为众多人寻求谣言真相的福尔摩斯之后,姬十三抓住“先发笑再思考”的传播方法,又先后发起了“万有青年烩”和“菠萝科学奖”,用娱乐和诙谐的方式,让科学知识流传得更广更远。而在今年4月份第二届“菠萝科学奖”在一阵笑声中落幕后,他又开始转向对受众的研究,思考怎样才能提高传播效果。

从理科博士到自由撰稿人,从公益组织创始人到企业CEO,在外人看来,姬十三的人生轨迹充满了变化和传奇色彩,但他觉得自己只是遵循内心的声音把对科学的兴趣做到极致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他只是从科学的发现者变成传播者,再后来则是帮助更多的人去传播科学,把自己对科学理想国的想象变成现实。

他说:“我特别在意我的人生能够自圆其说,如果有一天我做的几件事情,你问我这几件事情有什么本质的相同?如果我答不上来,我觉得我的人生就崩塌了。对我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我的人生能够自圆其说,如果把它看成是一条金线,也许这就是我坚持的东西。”

图/本刊记者 梁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