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菜、喝水、看电视、种树……这些陆地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海洋的孤岛上,曾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海南渔民,远离大陆远离亲人,热带岛屿特殊的环境,让他们只能把过上好日子的念头埋在心里。
2012年7月24日,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三沙市成立了。一年来,新生的三沙市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或正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有了新的变化。
晋卿岛是个长约1000米、宽420米的小岛,从几个渔民偶尔小憩的落脚点,慢慢聚居成一个有三十多户人家的村落。22岁的李高健不打渔时,喜欢躺在网床上玩手机,聊QQ。附近岛屿上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信号,让晋卿岛上的年轻人跟着沾了光。
6年前,16岁的他就跟着小舅出海,在西沙抓螺打鱼。5年前,他们在晋卿岛搭起小屋,每年总要住半年左右。岛上没有什么娱乐设施,电视机几乎成为陈旧的摆设,和收音机一样,收不了几个台。
“岛上最缺的不是手机,不是收音机,而是淡水。”年轻的李高健一上岛,就尝到了没有淡水的痛苦。淡水要从海南本岛运过来,碰到台风或是寒潮到来,船开不了,淡水就特别紧张,所以水得小口小口地喝,舍不得浪费一滴;洗澡、洗衣服只能用海水或是半咸半淡的井水,每次洗完澡,身上还是黏糊糊的,总感觉没洗干净。
7月22日,晋卿岛上的岛屿海水淡化项目安装完工,按80-100人的供应量设计,每天产直饮水两吨,生活用水28吨。晋卿岛常住居民有九十多人,淡水设备足够需要。
“现在终于可以好好洗个淡水澡了!”李高健高兴极了。
如今在三沙,永兴岛、赵述岛、晋卿岛的居民都喝上充足的淡水了。今后,海水淡化设备在每个有居民的岛屿上都将逐步配备。
今年35岁的梁锋,在赵述岛上生活了13年,饱尝缺电的痛苦滋味。
岛上照明用的是柴油发电机供的电,用柴油机发电噪音大影响睡眠,连觉都睡不安稳;柴油贵,渔民们不舍得在柴油上花钱,发电机每天工作时间很短,电视看不上,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有时连手机也充不足电。
今年3月,政府给每家每户装上太阳能家用发电系统。“现在看电视,用电饭煲,开电风扇,随时都会有电,而且不花我们一分钱。”梁锋兴奋地说,赵述岛远离海南本岛收不到电视节目,政府又买来卫星接收设备,“现在,岛上跟海南一样,什么节目都能看到啦!”
变化纷至沓来,“日子变好”的愿望慢慢成为现实。
以前,赵述岛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渔民上下岛十分不便。三沙市专门给小岛建设一条长1310米的环岛路和一条长近三百米的环社区路,路边特别设置雨水收集功能,吸引了大量海鸟前来栖息,鸟不登岛的历史从此结束。
“现在我们去永兴岛方便多了。”梁锋作为赵述岛社区党支部书记,要经常去三沙市府驻地永兴岛办事,以前没有岛际之间的交通船,上一趟永兴岛特别难,如今,岛际交通船甘泉岛号通了,他去各个小岛方便多了。
鸭公岛是珊瑚石岛,岛上没有一点泥土、一粒沙子,多少年来几乎寸草不生。
“陆地上植树造林不稀奇,在石头岛上种树,却是稀罕事。”鸭公岛居委会主任叶兴彬告诉记者,鸭公岛上没有土,没有淡水,气温高,树很难活。由于没有防风林,台风和浪涌不断侵蚀海岸,泻湖也越来越小,海鸟都不愿意来。
早年当过老师的叶兴彬知道生态建设的重要性,10年前就开始了他的“绿岛梦”。2003年,他从家乡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运来四十多棵椰树苗,兴匆匆种下,可是不久,椰树苗就一棵棵死去。“看着死去的树苗,我真是有点灰心。”
三沙设市后,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叶兴彬经过反复论证、考察比选,鸭公岛绿化树种选定为潭门乡土树种——步麻树。鸭公岛共种下两百多棵树,大概用了10吨沙土、8吨椰子丝、70吨淡水,还有很多稻草,全部从海南岛运来。
4个月过去了,人们精心呵护的树苗全部成活。一行行、一列列,渐渐枝繁叶茂,小岛宛如汪洋大海中的一片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