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粮”之手 与“车”偕老

2013-12-29 00:00:00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26期

天假“粮”缘,三十年如一日

史永禄,51岁,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从名字就可以看出,长辈们希望他能永远富禄下去。对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而言,食能果腹便是富禄的象征。有幸,史永禄在18岁那年被安排到粮库做起了库管员,担负着国家粮食储备、地方粮食储备等工作。按他的话说:“刚工作时就想着踏踏实实的干活,为国家农业生产做贡献。” 他这一干就是26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乳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奶牛存栏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乳制品总产量连创新高。在消费市场空前繁荣的同时,为确保奶牛健康并提高优质生鲜乳的产量,以伊利为代表的乳品企业愈发重视奶牛的科学饲养。俗话说“病从口入”,这句话对于奶牛同样适用,而饲料管理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企业对于专业库管人才趋之若鹜。

一面是企业对高标准饲料库管员的需求,一面是有着26年经验丰富的老库管。2006年伊利元兴饲料厂向老史伸出橄榄枝,双方一拍即合。天假“粮”缘,恰好老史又属牛,自此他便摇身一变成为了“牛粮元帅”。

执“粮”之手,九折成医

库管是个需要常年扎在仓库的职业。走进老史的办公室,他的电脑长时间处于屏保休眠状态。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老史至少有6个小时都是在饲料仓库巡查和盘点。

投入工作的老史,神态轻松,又略带严谨。“原辅料如果不注意保管,潮湿、通风不畅或被雨淋都极易让饲料发霉变质。”在与记者交流时,老史分享起他的“库管经”,“特别是有机玉米、豆粕和麦麸等精饲料的保管不能直接摆放在地上,要放在离地面10-20公分的位置上,以保持干燥、通风。平日里每天都需要测温查验,严防受潮和发霉。”

饲料厂是重点防火单位,仓库的消防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尤其是近日全国接连发生的几起火灾事故,更让人们意识到防火防燃的重要性。在每天盘点和巡视中,老史不会放过任何的边边角角。一旦发现安全隐患,他都要逐一记下、落实并再次复核。三十多年来,老史负责的所有仓库没有发生过一次意外。

此外,老史还特别留心用电安全。多年的库管工作练就了老史的“火眼金睛”,很多细微的问题例如电线表皮的磨损,老史总能及时发现。老史说不是他眼力好,只要细心查验,谁都能找出毛病。

饲料厂的老人儿,都知道史永禄有个“绝活”——只要饲料货车从他身边驶过,他就能闻出是什么饲料。在下午的巡查中,走过准备入库的饲料车,老史问司机拉的是不是有机玉米,司机先是一愣,随后竖起了大拇指。一阵玩笑之后,老史拎着那个跟随他多年的测温枪,乐呵呵地朝仓库走去。

在仓库与仓库间100米的甬道上,老史已走了7年。每次巡库,他都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摸一摸摞起来的饲料袋。老史说摸着它们,心里踏实。

乐天知命,与“车”偕老

古人云:“五十知天命”。于生活而言,史永禄早已悟出如何安排自己的明天——以车为伴,与“车”偕老。

关于骑行,史永禄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五年前,史永禄的老母亲因脑血管病变导致瘫痪,半身运动障碍,在老史的帮助下,老母亲通过康复训练,逐渐恢复了行走。母亲患病的整个经历让老史感触颇深,而那段时间,老史自己久治不愈的胃病又反复发作,这让他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在和妻子商量之后,老史决定选择骑车上下班来锻炼身体。

老史回忆说,公司离家有20公里,刚开始骑的时候,身体真是吃不消,腿是又酸又痛,但咬咬牙还是坚持下来了。渐渐的,老史爱上了骑行,不仅花6000元购置了一台进口山地车,还加入了青城的骑行俱乐部,每周末都要和“车友”们骑行近百公里去郊外游玩。五年下来,老史骑行的里程超过了45000公里,足以绕地球一圈。用他自己的话说,“骑了五年,骑走了胃病,骑出了健康”。如今,骑行对于老史,不仅是一种习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

穿上工服,老史是那个朴实无华的“牛粮元帅”;穿上那件蓝色冲锋衣,戴上黑色头盔和墨镜,他又是一位帅气的“骑行侠”。当老史被记者问及有何梦想时,老史露出憨厚的笑容说道:“希望退休以后能骑进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