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式的财政专项资金

2013-12-29 00:00:00叶檀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26期

税收法治与公共财政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现在,硬币的两面都模糊不清。

财政部企业司综合处原处长陈柱兵,利用手中的国家专项资金管理权,10年时间单独或伙同他人收受财物2454万元,平均每年索贿245.4万元,保守估计,其经手的财政专项资金20%成为回扣,就会使1.227亿的财政专项资金遭到荼毒。

财政专项指由财政部门拨款的专门指定用途或者特殊用途的资金,专款专用、单独核算。财政专项资金无所不包,举凡科技、现代农业、物联网、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文物保护、廉租房,甚至稀土、教育部985工程、地质矿产调查等,都设立专项资金专门加以扶植。

设立专项资金是家长式的财政使用方法,与现代公共财政体制背道而驰。什么地方需要补助、什么行业需要发展,统统纳入财政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撒些资金胡椒面加以调剂,完全不考虑预算科学性、监管成本等等。

这些资金与其说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困难,不如说拉长了资金使用链条、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扩大了财政部门寻租空间、增加了公共财政决策的难度。

财政专项资金无所不包, 图为四川财政部门人员视察现代农业园区,由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培植起来的红提葡萄

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痼疾由来已久。今年7月24日,在陕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的联组会上,针对委员提出的专项资金“没有配套资金,不同程度存在被挤占问题,造成项目推动困难,出现新的欠账,审计认为违规”的问题,陕西省财政厅副厅长的解释是,专项资金使用不合理、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由来已久,主观原因是我们的财政预算管理不严格,缺乏严肃性;客观原因是基层单位财力有限,配套能力不足。药方有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套资金政策,二是要细化预算金额,三是要加强监督管理。

这种药方根本没用,表面上看,财政专项资金有监管、专款专用、有验收,实际上由被补助者拉一帮赞助者验收不费吹灰之力,潜规则互相欺骗之余,也给拨款者脸上贴金,似乎有多么关心中小企业、多么注重文化教育,而中国的大学排名、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已经投下了反对票。

效率低下不说,寻租败坏市场突破了公共财政范围,更是对市场的玷污。

除了陈柱兵案例外,危金峰案也颇具代表性。去年7月中旬,中国证监会决定,终止对新大地IPO审核。这家大规模造假准备上市的公司,获得了不菲的财政补贴,而时任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危金峰渗透到新大地公司中,其岳母曾云香持有38万股、占股1%。

财政官员和企业高管之间的交易早已不是个别现象。来自财政部门的人士分析,上级确定拨款数量,下级负责项目设计,这种现象被戏称为“相互钓鱼”,掌握话事权的官员从项目资金中抽取回扣,额度可在30%以上,参与分成的有时候还包括科研院所、项目验收专家等。利益链中多方寻租,几十亿、上百亿无主的财政专项资金很大一部分流入个人口袋,另一部分则成为样板工程的成本。

在一个寻租、失信较为普遍的市场,拉长资金使用链卷入各方利益群体,无法做到有效监管的财政使用方法,是改革滞后、利益掣肘的一大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