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白过的

2013-12-29 00:00:00李玄榛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29期

许倬云一部10万字的台湾简史,清楚讲述台湾,分明是一个开始就频遭遗忘和冷落的“野孩子”,此后又几乎没有反抗余地,接受各支力量锻造,“亚细亚的孤儿”不仅经济一度腾飞,渐渐地,还成了大陆追寻中华文化的源头。

1659年,郑成功将荷兰人赶出台湾,并非官方行为,原是为踞此与清廷谈判。台湾好歹回归后,清廷对其爱理不理,戒备心十足,生怕有反贼再以此为据点。以至于,18世纪,台湾一度以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缓慢发展。

发展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而这又和汉人逐步移民至台湾分不开。也是从这里开始,台湾后来的许多命运就埋下伏笔了。许倬云在书中说了一句很高级的话:历史不是白过的。

最后一章,许倬云判定台湾“积患重重”。到今天,客家人和闽南人之间仍然有所分割,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距离又更严重。台湾最日常的宗教活动就能体现这种分化:不同族群有不同寺庙,有各自的崇拜和寺庙活动。反映在政治上,则是毫无理性和效率可言的派系混战。你是我派人,我就投你票,管你施政能力和德行如何,只要不太过分就好。正如南方朔说的,台湾政治社会,最基本的逻辑就混乱:“今天我喜欢你,那贪污一点没关系;我不喜欢你,贪污就不行。”而喜欢与否,又建立在是不是“自己人”的基础之上。

根源可以回溯至大陆移民潮时期。主要是来自福建的泉州人、漳州人和粤东的客家人,先后占据了台湾的不同地盘,内部抱团和向外争斗是常事。这些外来人口还要屡屡和原住民发生冲突。原住民不敌,日渐式微,而不同族群的分立和争斗留传了下来。

到日据时期,不分族群,台湾人集体受辱,统统成了“亚细亚孤儿”,他们搞不清,自己是哪一种人,文化上到底要归属于谁。

台湾如许倬云所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通过日本受到了西化,也终于开始了最早的现代化。也是在这一时期,台湾人争取政治权、文化权和人权的运动有了新的开端,就连原住民也有自己的行动,比如“雾社事件”,为日后的台湾民主活动打下了基础。

到了今日,台湾也有“毒淀粉”事件,也有食品安全问题,台湾人也哀叹,不知究竟还有什么可吃,生态环境不保,政治逐日混乱,但是大陆人还是爱台湾,这也其来有自,历史真不是白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