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国内书界,大家只知唐德刚而不知周策纵,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件扫兴的事。值得庆幸的是,后浪公司近日引进了《周策纵作品集》且已开始陆续出版,首部出版的是《忆己怀人》。
在开篇《我的故乡》中,周策纵对在湖南祁阳竹山湾的幼年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追忆。周父周鹏翥早年留学日本,后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后来回乡主持达孝中学(今祁东一中)。周策纵曾回忆说,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陶铸,少年时曾在祁阳家乡当过小学教员,与周父熟识。
生于民国初年1916年的周策纵亲历了竹山湾周宅的逐渐宏大。周策纵回忆,在宅东的水塘上,周父先后盖起大小客厅、睡房和书房,而“东塘水榭”几乎成了周宅里的大观园。周家坐拥如此壮观宅第,或是周父在后来的土改运动中遭到“正法”的重要原因。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周策纵作为国民政府最高层机要秘书,亲眼目睹了执政党的堕落腐化,最后他宁愿选择漂洋过海做一位“亡命者”,也不愿在国内与政客们同流合污。在回忆好友卢飞白的《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一文中,周先生借卢先生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我尝觉得我们这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真是拔了根的‘失去的一代’……我们这一代的彷徨和悲哀,也许不是异代的人所能体会了解的!”
周先生在自传中不断自称为一位“亡命者”,不仅是出于由国家政局的变迁而带来的个人无奈,还在于他承袭了民国知识分子的那种学人品格。在他身上彰显出的,不仅是一个个体所经历的漂泊起落,更是那个大时代里所发生过的家国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