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在口述自传《一个人和新疆》中的表现,一如他的行文,天马行空,恣意汪洋。好像年轻时候打乒乓球的横拍(他曾获新疆自治区大学生队冠军),而往昔流逝的光阴一幕幕回来,如白色的球体,在他、也在我们读者眼前电光火石般不停地跳跃。他总能给出非常漂亮的回击或死角,在特具风格的“周涛式”空间划出一道又一道令人惊叹的抛物线。
本书以口述的形式讲述一个不平凡年代里的平凡人的故事,进而讲述美丽辽阔、令人神往的传奇新疆。或许去过和没去过新疆的内地读者都知道周涛。在过去的30年里,他的名字,与喀什、夏台、沙漠绿洲、火焰山、伊犁紧密相连。他笔下那些关于新疆和西藏的优美文字,把遥远的西域提升到神性的高度。可以说,这样一部回忆录,是一种西部之大美与作者多年在当地生活之个人经验以及他的个人魅力相交汇的织体。作为散文大家,周涛纵横捭阖的笔墨多少有点我即新疆、新疆即我的意味。每当写到新疆,周涛开笔即有舍我其谁跃马阵前的气概,其身形与唐代边塞诗里的“大漠孤烟直”颇能吻合,正如普鲁斯特之于19世纪的贡布雷小镇,波德莱尔之于巴黎,巴别尔之于里海之滨的敖德萨,这种被地理赋予特征和意义的作家不胜枚举。
本书采访者朱又可是一名媒体记者,曾在新疆生活多年,对周涛非常熟悉。他们俩在广州坐下来,共同面对他们心爱的话题——新疆,共同面对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一座城市——乌鲁木齐。
书中,诗人周涛横跨多个年代:共和国之初、“文革”、“批林批孔”、改革开放,这让我联想起王蒙:两人都在新疆呆过,只不过一个时间短些,后来走了,留下一部非常出色的散文集《在伊犁》;另一个少年入疆,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文学的“新疆王”。王蒙的自传前几年出版,我没看。周涛的这本骄扬跋扈,我欢欢喜喜看完,想起十多年前和他的见面,想起没到新疆之前跟他的通信,心中有一种异样的感慨。想起多年以前,他的那篇《游牧长城》,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激起过多少青年对于辽阔西北的憧憬和向往!
我上一次旅行新疆是在2009年,6月。可以说,我再也坐不到多年以前喀什街头那种维族老汉驾驭的小驴车了。在南北疆的铁路沿线,很多沙漠瀚海的景象,已今非昔比。红柳绿杨间,塔里木河静静流淌。有些岁月的场景,只能到令众人心仪的特定作者、特定文本中去体验遨游了。这其实部分印证着文学、文字的鲜活和力量。周涛先生,是令许多人联想到辽阔新疆的最具传播力的作者,人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把他的名字和新疆,和乌鲁木齐、塔克拉玛干沙漠划等号。本书再次让我们有机会,从容打量新疆之美。我相信,再让周涛谈一回,他可以谈出一部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人和新疆》,一样另类,一样恣意汪洋,好玩,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