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彬的舞蹈梦

2013-12-29 00:00:00王年华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40期

王亚彬与西迪· 拉比·彻克奥维,2013年8月31日,摄于北京图/本刊记者 姜晓明

属鼠的王亚彬有个外号——“疯耗子”,因为她一穿上舞鞋,便像上了发条的永动布偶。在影片《十面埋伏》中,她代章子怡表演了一段水袖舞,持续地翻、转、高跳,4米长的水袖用力甩出,次第击中四周环绕的乐鼓。当时没人知道王亚彬是谁,她继续旋舞在小众的舞台,而“亚彬和她的朋友们”不知不觉已经走进第五季。

这一季,王亚彬要跟我们谈谈——生长。

和欧盟2013年文化大使、比利时籍编舞家西迪·拉比·彻克奥维(Sidi Larbi Cherkaoui)合作编导的《生长》,灵感源于树木:地下的树根象征过去和源头,蓬勃的枝蔓仿佛未来。

树的哲学

肢体带给人的震撼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难以言说。排练厅里,王亚彬和舞者拿着形状各异的树枝,用身体感受它的存在,让树的精魂长进自己的身体,再舞动肢体临摹它的走向。

站在舞台上的中国、美国、希腊三国演员,有的白杨般笔直冲天,有的杨柳一样婀娜,《生长》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的参差美。

拉比说:“当你生长的时候,你是朝着各个方向长。为了向上生长,你也必须向下生长。就像树,伸展枝叶的同时也需要将根扎得更深。”

跳民族舞出身的王亚彬和擅长现代舞的拉比融合得很彻底,她也完全理解了拉比从树那儿找到的灵感,“每一根树枝都对应一条深埋在土壤中的树根,它们对未来的走势充满期待。你越是伸手去抓未来,就越需要了解它的过去和历史。”

很难为舞蹈《生长》归类,它不拘泥于芭蕾、现代舞或是古典舞,而是尝试开放的舞蹈语汇,在探索中寻求融合与平衡。

5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2001年凭借独舞、古典舞《扇舞丹青》获得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这让王亚彬想成为皮娜·鲍什一样的艺术家,在她眼里,这些大艺术家“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但还是保持特别纯净、特别单纯感性的心,没有被世俗或其他东西污染”。

让更多的人走进舞蹈剧场

演员章子怡、姚晨、李小冉、陈数也曾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并最终走上影视表演之路。王亚彬与师姐们不同,她始终以舞蹈为重,间或接拍一些影视作品。耐不住寂寞的人学不了舞蹈。即使舞台上万众瞩目,也不过是一个人对着空空的镜子起舞。

亚彬舞影工作室的同事张曼这样评价王亚彬:“她把跳舞视作珍宝。”

11月14日,“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五季《生长》(Genesis)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开启他们的首次世界巡演之旅。

6岁开始练舞,到接受古典芭蕾和现代舞的训练,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写下了《身体笔记》——首次担纲舞剧《玉鸟》主演,青涩而可爱;第一次和素不相识的男演员“亲密接触”,感觉自己各部分肌肉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绷得像一块搓衣板,在对方身上砸来砸去。

“我们并不总是知道往哪儿生长,但知道需要往前生长。”2006年,王亚彬考取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研究生,她说:“我还想以后再上中戏的导演系,或者出国学一个电影导演的专业。

2001年12月9日,在北京舞蹈学院301教室,王亚彬右脚踝发生错位。那天,她早上6点多钟起床、8点钟上课,一直忙到晚上。这之前,她已连续工作数周。

当晚,编导打来电话,让她到教室排练。因为剧情需要,编导要求她找到“眼泪满天洒”的感觉。王亚彬处于兴奋状态,身体却已十分疲倦。一个特高的大跳后,落地时控制不住,右脚先向外弹下去,快落地时又弹回来。她栽倒在地,黑色的爵士靴立即被肿胀的右脚撑起。12月24日,平安夜,医生将她错位的脚踝接正,一年后才完全恢复。“我可以去当教师,也可以出国学习编舞,参加一些workshop,或者编导更多的舞蹈作品。那会儿想了很多,但是从来没想过别跳了,去做一个白领,没有这种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