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7+2回来后,还有什么山能打动她?

2013-12-29 00:00:00王年华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40期

“7+2”在登山界指的是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项目。

从1997年俄罗斯人Konyukhov Fedor第一个完成“7+2”计划,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13人完成此项探险,其中有7名中国人。

而最快完成“7+2”的世界纪录是由威尔士人创造的,196天,尽管此纪录在登山界一直倍受争议;而女性最快完成7+2的世界纪录是11个月。王静从来就没安静过。今年底,她将上路,打算用最快速度完成“7+2”,并计划在196天内完成。

信任企业,信任家

作为首批在创业板上市的28家公司之一,王静和丈夫盛发强创办的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探路者”),在北京香山脚下起家,从一顶顶帐篷做起。

由于职业原因,王静同时爱上了登山。她不放弃任何进山的机会试用公司的新产品,连体羽绒服、高海拔睡袋、户外方便筷子、户外充电的太阳能装备等等,跟着她去到了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8516米的洛子峰、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

从香山到珠峰,王静遇见过很多山。每一座山的攀登难度和景象完全不同,但相同的是——“站在山脚下的人,都想站上顶峰”。

1998年,王静和盛发强把公司广西从北海搬到北京,并将最初的“天乐”改名为“探路者”。整个公司加上夫妇俩也只有5个人,人人身兼数职。“我负责生产,先生负责品牌营销,内外结合。”王静手绘了公司的第一个LOGO,亲手缝制了第一顶帐篷。从设计到画版、裁剪到缝纫、印染到组装、订单的谈判到交货……

最初在香山边租住的十几个泥巴糊墙的库房,也被夫妻俩平整院子、粉刷墙壁、挖冲水厕所、烧暖气,在院子里用砖砌了简单的乒乓球台……设计得既有工厂的规模又有家的温馨。

创业之路也就从这片突然间被粉刷得白白的院子里探了出来。

“夫妻创业的优势在于,省去了很多‘信任成本’,不用花时间顾忌合作者,而一心一意考虑做好事业就行。”王静说。当谈到对公司的贡献时,她却说:“公司的发展都是我先生在把握,我就跟着他走就好了,在方向把控方面我一直都相信他是对的。”

探路者初期只是单纯地做自己的产品,搬离香山时,王静和丈夫已经探到了明确的路——做成优秀的民族品牌。“当时的户外用品生产技术多是从欧洲、美国引进来的,许多驴友都不认可国内的品牌。”

2011年,一家国际知名户外品牌公司代表找到探路者谈合作事宜,他参观了研发室,听了十年规划,最后说:“你们这么先进的研发室和美妙的十年规划,很可能将来就会把我们收购了。”王静知道这只是个玩笑,“我当时有一个感触,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做到很好,甚至是世界顶级的。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决定把英文名字‘Ginger’改成了我中文的拼音 ‘Jing’。”

然而,家族式管理很快遭遇人才短缺的瓶颈。盛发强回忆:“公司管理开始捉襟见肘,产品设计、品质控制、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等各方面挑战重重。”终于,一天晚饭后,他找王静谈心,“静,你从副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让给外聘的经理人吧?公司里面家庭气氛淡下来,他们才好发挥。你还能有更多时间照顾两个女儿。”

毕竟,从两人最初购买帐篷专利技术起,王静就在产品方面挑大梁,一时间放下这一摊子事情,她有些难以适应。思量几天,王静在2007年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经营,帮助公司完成“去家族化”的转型。

谈及当时的心境,王静说:“很自然。我信任我们的企业,也信任我们的家。公司已经到了何种状态,需要进什么样的人,想得很明白。只是,一个人从一种状态切换到另外一种状态,一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在内心要努力调整。”

均衡人生,家业共享

2007年的10天长假,让王静与雪山结缘,而在此之前,她爬过的最高山便是香山。那一年,他跟着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登顶非洲的乞力马扎罗。

王静做事从来都是依照内心的喜欢。“做户外用品前,我之所以选择做帐篷是因为小时候,我喜欢在山里玩,爬树,趟水,摸螃蟹……当你听从内心的声音,当你顺着“喜欢”走,早晚会走到这条路上来。”

而高海拔登山则像个魔术师,6年间一点点改变盛发强眼中“做事有点任性、一根筋的小女人”。

爬山走路人人可为,但又有几人视山如神?我们一生究竟能爬多高?有生理学家做过概率推理,普通人穷其一生所攀爬的高度累计起来,约为自己身高的1万倍,而王静却在短短5年时间里,爬过7座8000米级别的雪山,单在雪山垂直攀升的高度就已经远超自己身高1万倍。

“首先,登山是我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后来觉得一边登山,一边可以检测自家产品,感觉非常好。每次进山,我都会使用自己设计、改进的产品,每一次户外活动结束,我都会到公司产品中心开会,分享遇到的各种产品问题和新产品设计理念。” 登山对于王静更多还是一种修炼。8000米级山峰的登顶行动,都是从黑夜开始出发,因为只有在黑暗中出发,才能在光明中登顶,在阳光普照下安全下撤。

她还在登山中爱上了拍摄,作品在很多专业杂志发表并选做了封面,今年她拍摄的纪录片《云端有路》入选了“米兰国际体育电影”,也是中国被提名的4部影片之一,也刚荣获了旅游卫视“行者”影像节的“最佳户外影片”奖。今年出版了她的新书《静静的山》,这是充满力量的真实记录,书中有心酸、有快乐、有直面生死的人性考验。

王静认为,登山和企业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但就实现“攀登”的目标而言,没有两样:先确定方向,只要认准目标迈出第一步,就能学会在困难中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充实自己,逐渐成长,达到愿景。

女性、母亲、企业家、发明者、探险者、救援者、公益志愿者,王静身上集合了多重身份。王静平衡这些角色的窍门是:每个时期必须懂得取舍。“记得我怀老二时,老大已经7个多月了,非要天天跟着我睡,那就天天带着一起睡。如今孩子大了,我就有更多时间回到工作上。所以说,方向一定要卡得很死,那么即便有暂时的停顿迂回,最终你还会回到这个方向上来。”

雪崩、滑坠、冰川……王静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大的动力支撑就是亲人。“不管我到顶峰,还是走路走得困难时,想到的全是家人,因为一想到家人,就有一个信念——必须活着回去。于是所有的选择与决定都会聚焦在这个信念上。”

2月,王静一家四口踏上了“重返乞力马扎罗”之路。当王静再次看到这座引领她走向更高峰的山时,全家人一齐体会到登山的魔力所在:登山就是开发自己潜能的过程,当身体内部的力量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内啡肽让人更加乐观、自信。

5月,王静再次登顶珠峰。她和朋友说,也许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攀登8000米。所有人几乎都用同样的口吻质疑她:“你要停止攀登?不可能!”

王静食言了,因为“7+2”中依旧有喜马拉雅山脉中傲视群峰的珠穆朗玛峰。她说:不要定论没有发生的事情,也不要被一件事情绑架,就让这片叶子在空中自由飘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