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

2013-12-29 00:00:00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40期

改革的现实

经过4天的闭门会议,万众期待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终于在前晚揭盅。各路人士与媒体随即评析字里行间的信号,5000字的公报,一个晚上下来恐怕催生出好十几万字的解读,不同个体和群体由于背景、身处的环境和切身利益的不同,对公报的关注点和剖析角度也各有千秋。

财经课题的观察人士,一方面认为公报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为市场化改革将更进一步而受鼓舞,但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公报没有提及国有企业改革。

关注政治体制改革的人士不难发现,公报对此没有提出特别大的动作,但也有人分析指出,全会高调提出要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或许意味着中共可能在实践中加快民主政治的试点和推广。

这几天对多名学者进行采访,印象是大家认为本次三中全会的公报基本符合预期,虽然跟往OXoEM3FPGr3b3FHvL5Yy7A==年一样以经济为重,但也有不少创新和亮点。不过,也有人指出,本次全会对经济以外的领域着墨不多。

而在今时今日各种阻力及压力依然巨大的形势下,期待“全面深化改革”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4日)

重视市场未必能化解中国产能过剩

要提高作为中国地方政府政绩评价重要指标的GDP,对工业产值贡献很大的钢铁企业无异于“摇钱树”。淘汰落后产能还将对税收和就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很难放弃当地的钢铁厂。因此,即使北京的中央政府要求进行整合,也总是以干打雷不下雨而告终。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显示,今年1-6月,中国有15座高炉新投入运行,而7-12月还将有6座投入运行。中国粗钢产量已经超过年均7亿吨。而产能被认为在每年10亿吨,仅仅在今年,年产能就将增加2500万吨左右。

从“重视市场”这一表述可以看出,政府似乎已将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任务交给企业,但重视经济利益的企业并未看到通过重组整合来解决问题的好处。新领导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重视市场的改革举措,但最终可能仅仅是将问题延后。

(【日本】《日本经济新闻》11月15日)

行动比承诺更重要

乐观者抓住了三中全会公报中的一个词——中共承诺今后让市场在中国经济的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乐观者愿意相信:中国确实正在进入一个经济自由化的新时代。

过去的35年改变了中国经济的面貌,也扭转了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前景。如果领导层想让未来的10年也同样成就不凡,他们就需要言行一致:拿出真正果断的行动,来兑现有关经济自由化的承诺。

(【英】《金融时报》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