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赭黄色石头盖起的教堂出现在路的前方,这是一个丁字路口,来往车辆和行人比景点少,又比途中经过的其他地方多,于是决定停下。作为一个旅行目的地,毛里求斯的海、沙滩和阳光几乎覆盖了这个岛国全部的海岸线,要想躲开这些,只能往内陆走,在山、湖、甘蔗田的缝隙之间,找个稍有人气的村子逛逛。
终于可以逃开密集的行程了!这是多数旅行的软肋,因为目的性太强而丧失了对偶然、混乱、平庸的兴趣——那些常常更真实的情况,就好像吃鱼的时候剔掉了鱼刺,顺口多了,却终究少了很多滋味。
这条街上的人比我们想象中更少一些,很多人只是买菜或逛一趟商店,就匆匆离开。住在街上的人家不知是没回来还是没出门,门窗紧闭。也许哪里的乡村生活都是一样的,起得早,睡得早,时间的构成和城市不同,亦不懂得怎样向误打误撞的异国游客展示自己。
这冷清跟时值斋月也有关系,居民大多是穆斯林,偶有一座印度教的神龛立在门口。在毛里求斯这个种族、宗教混杂的国家,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路口是肃穆的教堂,走几步便看见缤纷的神龛,再往里是一座两层小楼,房顶立着新月的标记,淡绿色的外墙,看上去只是普通民宅,其实却是一座清真寺——社区的中心。
一户人家的父亲此刻正在家中做礼拜。他的妻子已经过世,7个儿女大多成家,只有两个女儿还住在家里。我们在街上撞见两姐妹,她们忸怩一番,决定冒险溜出来,带我们走走。
她们的隔壁住着三代同堂的一家人,房子用预制板搭起来,没有粉刷,门口摆了一辆报废的小面包车,当成柜子,堆满了杂物。父母在屋里忙活,爷爷在门口晒太阳,孙子在一边玩耍,他的玩具是用绳子拴住的塑料小车和一只公鸡。对门是一对穆斯林母子,友好而寡言,母亲裹着头巾,儿子戴着白帽,客厅里满满当当——纱巾、窗帘、假花、吊灯、电扇,像是把家里所有好看的物件都摆了出来。
两姐妹一定觉得村里人家不值得我们停留,便带我们走向了村子的外围,那里连接着海。小小的港湾里有人钓鱼,更多的是游艇,听说旺季的时候,这里是一个忙碌的码头,把游人送去周围的岛屿。邻居家的年轻人都在附近的五星级酒店工作,他们是那里的门童、侍者和工人。姐妹俩却想出国——忤逆父亲的意愿,她们不想做家庭主妇。
父亲的电话很快追了过来,这个命令不能违抗,她们必须回家了——法国人占领那会儿,曾有11个女孩遭到逮捕,那时不带通行证上街的劳工有可能被判罪,她们却跑到码头给父亲送饭。英国把毛里求斯抢过去之后,管制才稍稍放松。
姐姐意犹未尽,问我们明天能不能再来,她说,“我们不用上课,有更多时间带你们去别的地方。”也许每一个繁华或通往繁华的城市或国家背后,都有一个无名的村庄,有人家也有信仰,除了有人偶尔路过,那里的生活和陌生人没有太大关系。
摄影师是比我称职的记者,她记下了这个毛里求斯东海岸无名村庄的名字,Trou d'eau Douce。我在网络上搜索它,可以看到漂亮的海、船、气球、沙滩和酒店,甚至狮子和乌龟,仿佛那个村庄并不存在。
毛里求斯对中国实行落地签政策,这给国内旅游者提供了便利,目前毛里求斯航空已经开通了北京、上海直航路线。
鉴于阳光沙滩的旅游资源,选择合适的酒店成为来此地旅行最关键的一步,所有水上活动都可以一网打尽,适合旅行式、发呆式度假。
当地缺乏公共交通设施,若不满足于既定线路,想参观当地小镇或村庄,建议提前和导游及司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