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和县的杨源村是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四平戏就存活在这个几乎都是张姓人家的村庄里。几百年来杨源四平戏代代相传,每逢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一和农历八月初六到初九这两个节日,都要游神演戏,既娱神,也自娱。
四平戏是福建戏剧的珍稀剧种,也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的剧种。张孝友是杨源农民四平戏剧团团长,也是团里最擅长演旦角的一个农民,曾被媒体称为“本世纪最后的男旦”。
这几年,张孝友的心情忧喜参半。喜,是杨源乡的四平戏越来越受到重视,几年前省里的专家叶老师多次带日本的戏剧研究者来看他们演戏,后来,县市省多家媒体都相继报道了杨源的四平戏。2012年,央视纪录频道拍摄了他们剧团的纪录片,听说今年又有一部以四平戏的传承为主题的电影即将投入拍摄。四平戏知名度越来越高,政府专门拨款为剧团添置了新的戏服行头,乡镇小学也开办了课外兴趣课鼓励学生学习四平戏,请了张孝友等几位农民去教戏。喜事一件接着一件,但是张孝友还是忧虑,现在看似热闹,但是四平戏传承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四平戏完整地保留了《荆钗记》、《刘知远》、《拜月记》、《杀狗记》及《琵琶记》等五大宋元南戏的代表剧目,表演程式又与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的“弋阳、四平腔,字多腔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数人接腔者,名为一人,实为众口”的论述完全一致。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戏曲理论界认为四平戏已不复存在。但在80年代初,福建的戏曲工作者在杨源乡发现,四平戏不但以独立剧种存在,而且保存得相当完整,由此戏曲界给予了极大关注,誉之为中国古代戏曲活化石,作为“千古绝唱”载入中国戏曲史。2006年5月20日,四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孝友原也不清楚这个戏这么有价值,听专家说多了,也明白了许多。
张孝友的父亲、祖父都是村里演四平戏的前辈,父亲去世之前交代他一定要把四平戏演下去,不要断了。当时张孝友答应了父亲,可是这个承诺越来越沉重,沉重得让他有些受不了。
前几年,张孝友的孩子和许多山里的年轻人一样去上海,赚钱去了。孩子在上海成家生娃,妻子为了带孙子也去了上海。按照常理,张孝友也要去上海,而且这几年儿子妻子总是电话催促他快去上海一家团圆。可是,张孝友留在了村里。他本想让儿子跟他学戏,儿子走了,他的希望就破灭了。后来他带了几个小学生学戏,其中他的侄女曼琦天资聪慧,学戏很快,他又燃起了“传戏”的念头。但是曼琦上高中要准备考大学了,看来传戏给她也靠不住了。
杨源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历史上因为交通不便所以保持了较好的自然生态,同时也保存了原始的文化生态。可是,在当下交通便捷、网络发达的时代,杨源再也不是“桃花源”了,张孝友的四平戏梦还能够做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