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血记

2013-12-29 00:00:00
南都周刊 2013年22期

在血6BqQCY5CRTKmn7vxjANEHw==液临床供应短缺的情况下,互助献血出现了。1998年的《献血法》赋予了它合法身份,但现实的操作中,互助献血不可避免地带有些许“条件交换”式的强制色彩,这令本该讲究自愿的无偿献血显得尴尬。

对于个体而言,在借钱都难的年代,借血更是难上加难。每个互助献血的家庭都走了大致的路线:由身边亲人开始,再发动朋友,穷尽人脉后,把互助献血的请求发布在网络上。当能动用的资源都动用完之后,有些人不得不拨下血贩的电话。

不幸的是,这是每个人都随时可能会遇到的境际,制度性难题被转嫁到个体身上,在保障生命这个最重大命题之下,许多人不得不在寻血的路途上奔波。这种社会资源的总动员,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尤为艰难。而另一方面,寻血的煎熬,不可避免地撕裂着家庭的情感与稳定。

对于医疗系统而言,血荒不单考验着病患,同时也转嫁在医生身上。在一些医院,血站会派献血车到医院,没完成动员指标的医生也去凑单献血,填补亏欠。

但要让中国真正走出“血荒”,亲友之间的“互助献血”,解决不了问题。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等人认为,除了要对互助献血进行规范之外,归根到底是要 “开源”,动员公众参与到无偿献血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