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0月10日,台北街头很热闹,至少有三场以上的大型游行抗议活动在凯达格兰大道附近聚集,全都冲着马英九而来,有的喊出“马英九下台”的口号,有的拉起“黑箱服贸,重启谈判”、“公民护宪,还权于民”的巨型布条。凯达格兰大道的另一头,是历年来最冷清的双十节庆典,倒是马英九和“立法院长”王金平在典礼上的互动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今年的双十节也是马英九特别难受的时刻。此前,马英九因为和王金平之间的恶斗引发可能涉及违法监听和泄密的质疑,再加上台湾经济低迷、核电厂和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等争议,民意调查显示支持度已降至历史的新低点:9.2%。一些网民对马英九冷嘲热讽,还奉送给他一个新的称号:“马英九点二趴”,讽刺马英九的民意支持度已经低到不能再低、几乎是等同于趴在地上了。
因为油电涨价和国民退休年金将在十五年后破产的危机,再加上马英九的亲信林益世爆发贪污索贿的丑闻,马英九的民调支持度去年11月曾经跌至13%,英国《经济学人》当时即曾以专文报道马英九的执政困境,点出马英九的执政形象已被台湾民众贴上“无能”和“犹豫不决”的标签。
马英九为何如此“不得民心”?他自己可能很纳闷,毕竟执政六年来的他也并非一事无成。首先,马执政以来,两岸关系恢复和谐,互动热络,而且国际活动空间也有空前的突破性发展。海协会与海基会自2008年恢复协商以来,合计已签署多达19项协议,不仅其中大部分协议皆对台湾有利,也实质增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在两岸关系和谐的大背景下,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愿望也得以实现。2009年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是台湾在1971年以来首度得以参与联合国组织的活动。此外,今年4月,台湾与日本签订渔业协议,保障台湾渔民在钓鱼岛海域作业不受日方侵扰的权利。今年9月,国际民间航空组织邀请台湾以“理事会主席特邀贵宾”的身份出席在加拿大蒙特娄市举行的大会。给予台湾居民免签证待遇的国家已增加至134个,使台湾居民海外旅游和商务便利性大增。这些都是台湾历任政府难以企及的“外交”成就。
今年初,马英九任命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出身的江宜桦担任“行政院长”,原有一番锐意革新的气象。可惜,新“内阁”未能妥善处理诸多社会争议事件,导致马英九政府争取民心的希望再度破灭。
首先是核电厂兴建争议继续延烧,江宜桦推动以“公民投票”的方式解决争议,但这不仅对解决争议没有实际帮助,反而让民众认清政府续建核电厂的态度决绝又不愿承担政治责任。
其次,经济状况迟迟未能好转,政府财政持续恶化,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实质薪资所得倒退到十六年前的水准,仓促推动12年国民义务教育,募兵制又突然喊停,导致原本不用再服兵役的6万名年轻男子被迫必须入营当兵。这些争议都一次次对马政府的威信造成伤害。
最后是一连串的社会争议事件,由于政府处理时的表现颟顸,一再引发公民抗争。特别是苗栗大埔农地征收和民居拆迁,台湾渔民在海上遭菲律宾警察开枪扫射,以及义务役士官洪仲丘在军中遭不当管教致死等事件,导致马政府的公信力和民意支持度难以起死回生。
在此一险峻情势下,马政府不仅未能有效止血,反而是自己把伤口越挖越大,尤其是最近发生的“九月政争”。这场政争仍然持续,马英九不仅与同党的“立法院长”王金平公开决裂,也得罪了在野党,自身也因为“检察总长”黄世铭涉嫌违法监听和泄密一案而被司法单位传唤侦讯。这是一向自认守法的马英九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态发展,但也显示马英九不仅外斗外行,连内斗也不在行,更加深了刚愎自用和“无能”的形象。
难怪自认勤政爱民的马英九最近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抗议民众如影随形,呼喊要他下台。平心而论,马英九不无委屈,但他只能怪自己,不能怪人民,因为人民可以给他权力,也可以给他颜色瞧瞧,谁叫他是人民选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