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而言,韩国电影《恐怖直播》是一部意图明显的政治批判影片。片中最大的悬念在于,打电话进来的“恐怖分子”(也可以说是曾经的受害者)所要求的总统当面道歉究竟会不会实现。然而,政府方面的盲目自大和拖延诈骗将整个故事最终导向了悲惨的结局—麻浦大桥断裂,人质们无辜死去,绝望之中,男主角尹英华(河正宇饰)按下炸弹按钮,象征世界的大厦轰然倒塌。
这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并且,摄影机很犀利地把镜头直接而准确地对准了当局,态度既愤恨又无望。如果仅仅是这样,这部引起很大争议的电影还不至于被贴上“深刻”的标签。作为文艺作品,打政治擦边球或直接拿针扎当权者屁股都是种技术含量不高的投机伎俩,哪怕它获得了胜利,那也是意识形态上的,而非电影本身的。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文艺创作对“有关部门”指指点点乃至口诛笔伐,但前提是得在艺术的口径下。很多电影导演的眼里只有政治敏感,而忽略了作品作为电影的艺术价值:戏剧的完整性,影像的美感,表演者的人物创作,情感的到位与震撼。
不敢说《恐怖直播》完全具备了以上几点因素,但至少从观影效果而言,本片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整部影片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拍摄(广电大厦),极少的几处外景都是通过电视画面以及场外记者连线的方式来作展示和沟通,真正是把“戏”做足。故事的主角有二。一是作为贯穿整条线索的头号人物尹英华,其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把事件引向一波三折;另一个是直到结尾才出现的“恐怖分子”朴鲁圭,这是一个仅仅靠台词就能把控整体情绪和节奏的人物,与前者相得益彰。以这样两个人物为核心,在狭小空间里做戏,内容涉及恐怖袭击、总统道歉、媒体黑幕、人质丧生等多种庞大主题,剧本的强度和韧度让人吃惊不已。另外,河正宇的表演是影帝级的。从《追击者》开始,河正宇一直以一个焦虑感很强的形象出现,这点在后来的《黄海》表现得尤其突出。而到了本片中,河正宇开始学会了控制个性,不再耍帅耍酷,而是深入角色内心,把尹英华身上的狡黠、虚伪、懦弱以及最后的绝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片最有艺术价值的地方,并不在于它对政治的直接讽刺,也不在于它讲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好故事,而是它赤裸裸地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可以说,故事中的几乎所有角色都是肮脏和丑陋的。大到政客不提,主人公尹英华便是最鲜明的例子。在电台节目中辱骂听众,发现恐怖袭击第一时间不是选择报警,而是想借此咸鱼翻生重回电视主播行列,正襟危坐在电视机前大义凛然与罪犯谈判,最后被同行当众揭露行贿的丑闻,就这样一个品格恶劣的人,却站在塔尖代表正义和善意,不可不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此外,为了收视率没有底线的电视台领导,出于报复而向对手公司泄密的电台导播,狂妄自大却被炸死的警察局局长……几乎人性中所有的阴暗面在这部影片中均得到了尽情的表现和挖苦,而唯一有双纯洁而漂亮眼睛的外景记者(也是尹英华的前女友)则在人质事件中香消玉殒。像这样一黑到底的影片在追求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的当今世界实在少之又少,而且是作为商业片出现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这里面的实际运作,不仅需要制片方的超人勇气,文化机构的宽松审查制度,更需要广大受众的接受程度与欣赏水平。换言之,这是一部创作无限自由与拥有高质量民众基础的社会下的产物,它的上映体现着韩国的开放与进步。
在影片的结尾,尹英华没有能够拯救朴鲁圭,且自己也被诬陷成了与罪犯一伙,即将遭受格杀勿论。出于走投无路,他按下了炸弹的按钮,与整幢大楼里的警察同归于尽。我宁愿相信,这并不是一次正义意识的觉醒,而是出于一种被抛弃而心生报复乃至玉石俱焚的卑劣心态,这样想想,结尾的一幕不仅不震撼,反而猥琐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