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约跑吧》的思考

2013-12-29 00:00:00赵小钊@益跑网
南都周刊 2013年49期

最新一期的知名都市媒体《南都周刊》封面报道组文以“我们约跑吧”为题,结合对12月初上海马拉松的数位业余跑者以及体育媒体人的访谈,对近年来我国业余跑步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素描勾勒,并简要介绍了初跑者技巧。总体上看,该文算是媒体对民间业余马拉松跑者群体为数不多的正面描写且文笔上乘之作。以下是本人读后几点感想。

首先,该文章的落笔点是业余跑界与民间跑步运动,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都市白领跑步人群;而不是专业运动员与竞技长跑;更多关注跑步的人文含义而不是技巧与成绩。这样“接地气”和“近人情”的文章,更容易在读者中,尤其是对那些脚趾蠢蠢欲动的读者,以及已经开始跑步的读者中产生共鸣。

第二,访谈中的跑者皆为业余跑界大拿级人物。能够选择这些代表性人物,让他们讲述跑步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影响与跑步感悟,本身就能看出作者是肯花心思下工夫去做这组报道的。

第三,文章对时下都市白领中日渐流行的健康时尚生活方式——约跑与由此衍生的跑步社交做了比较客观的记述。文中的细节亦可圈可点。例如,“豆瓣上‘喜欢跑步的人’小组、“三里屯耐克夜跑”、“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让读者中的跑者们,特别是北京地区的那部分人备感亲切熟悉。也许,作者即跑者。

第四,作为该组文章的点睛之笔,《假装你跑过马拉松》对国内知名赛事的特征进行的点评可谓是一语中的,直指命门。寥寥数语,即道出一场比赛的精气神所在。如果把这些“跑马谈资”拿去“和跑马的男神女神套磁”,还是能够在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中透出低奢内(低调奢华有内涵)的。

但是,作为一篇在知名纸媒上白纸黑字刊载的文章,必须应当注意行文保持严谨,尽力避免硬伤和漏洞。下面就来扒一扒文中几处谬误与硬伤。

第一,P28-P29“跑了就懂”一节,三里屯耐克夜跑活动应始于2010年6月,而根据文章记述,该跑步活动起始时间是2011年春天。

第二,P33“跑步让于嘉成了国家二级运动员”表述不妥。于嘉的马拉松最好成绩为3小时19分50秒,该成绩在业余人群中已经属于上乘,但还没有达到国家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中对男子马拉松二级运动员3小时10分的要求。

第三,P33,“像于嘉一样的马拉松狂热分子”在中国“有20万人”中的“狂热分子”,个人认为应当更加严谨,到底是全程跑者,还是半程跑者也算在内?比如精确通过到每年参赛场次数进行界定,好比“每年参赛2场以上”等。另,个人认为,“20万”或有高估之嫌。按照中国田径协会说法,2013年全国举办面向民间的马拉松赛44场,这20万人平均到每场比赛为4500人。同时,全国每年实际完成全程马拉松赛事的人次合计是多少?还请知情读者赐教。

第四,P34,“李开复、潘石屹纷纷跑下马拉松时”表述欠准确。潘石屹曾于2013年6月15日完成过兰州马拉松的半程组别比赛;而李开复是否跑过,何时跑过,在哪跑过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文字略有删节)

(第775期)

P26

RE: 您的细心和专业让我们既开心又遗憾。追求事实层面的准确无误也是本刊一贯的主张。对于文中表述偏差或不当之处,我们在此向各位读者道歉,以后会力争更严谨。Btw,李开复确系笔误。

(第777期)

P58

《罕见病的世界》

“对公众来说罕见病占了万分之几,而对罕见病家庭,那是百分之百。”罕见病应该被人们所熟知,通过媒体等宣传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罕见病的存在,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自觉投身到帮助罕见病患者的行列当中,为他们减轻些许痛苦减少些许压力,让罕见病患者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郭晓聪 (广东广州)

目前罕见病的关注人群比较少,甚至很多不了解和未闻过。个人觉得原因有:1.罕见病例占重人群比例太低,人人心态认为这事不会发生在自己或下一代身上;2.罕见病例研究费用资金巨大,国家缺少投入,这必会缺少关注。国家要投入公益广告比如可以订个国际日为罕见病日,如今网络发达可以多传播宣传和预防(如微博、微信)。

乐米style(福建泉州)

对于病者本身,与病友相互交流相互扶持是病者与病者家庭坚持下去的一个支撑点。让病者尝试做普通人做的事情,去接触世界,慢慢地接受世界,他们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让病者和世界都一起努力加油!

康晓丽(福建厦门)

在如今没有治疗方法的状况下,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多给他们一些关注、一些爱心,可以建立专项基金、招募志愿者,在他们的家庭有需要的时候能够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感谢他们的家庭还支持着她们,感谢还有那些为他们争取关注和爱心的人,感谢还有能够接纳他们的人,希望他们的生命,在病痛之外,能充满阳光。

雅文 (重庆渝北)

身边曾经有过类似的一个人(现在已在天堂),想来她的痛苦我们曾经仅仅看到了表面,在内心她又受到了别人多么大的歧视,尤其是在农村那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作为普通人,我们很多方面可能都帮不了,但是我们却能给与最大的关爱、最大的尊重,那才是最重要的。请保持开放的心态,学着去接纳他们!

Nicolas(山东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