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亦是起点

2013-12-29 00:00:00小鹏
南都周刊 2013年49期

哈瓦那街头美式老爷车和彩色的西班牙风殖民建筑,混搭出一种老电影风格。
敞篷车里的古巴导游在给游客解说哈瓦那历史。
巨大的格瓦拉头像下写着一句西班牙文:为了永恒的胜利。

飞机降落哈瓦那,我的寻找格瓦拉的旅程也到了最后一站。与之前走过的南美国家对格瓦拉低调又内敛的民间崇拜不同,在古巴,格瓦拉几乎无处不在,他以雕塑、招贴画、冰箱贴等种种形式铺满视线,甚至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符号,这个他,还是我寻找的那个吗?

哈瓦那,他的影子无处不在

从秘鲁飞抵哈瓦那的国际航班降落时已过子夜。办好出关手续,叫了一辆出租进城。出租车费25CUC,约合25美元,这在许多国家的首都城市都不算贵,但在古巴,这价格就会稍显不靠谱,因为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平均工资就只有25CUC。

这是一个实行消费双轨制的国家。为了赚外汇补贴财政,但凡跟外国人有关的收费项目如酒店、高级饭馆就完全跟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古巴人几乎可以免费生存,面包、粮食、药品等基本生活资料全部由国家配给,当然配给到的东西也仅限于生存,如果你的需求超出最基本范围,就得到实行另一套价格体系的商店买东西。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古巴街上能看到许多瘦成闪电的人。

我住的家庭旅馆位于一幢高层公寓的五楼。房东太太特别健谈,比她更能说的是她的女儿阿娜丽。

我跟她说自己的旅行主题跟格瓦拉有关,她就推荐我到解放广场看那足有八层楼高的格瓦拉浮雕像;到革命博物馆找找单独为格瓦拉开设的展厅;过海底隧道去圣卡洛斯城堡里的格瓦拉办公室参观。

“哦,对了,格瓦拉的儿子就住在这幢公寓的13层,不过前两天刚搬走。”—瞧,他的影子真是无处不在。

随后几天的旅程我按照阿娜丽帮我用嘴“画”的格瓦拉地图在哈瓦那市内按图索骥。当我站在解放广场那幅巨大的格瓦拉头像面前时,发现无论自己退到多远,镜头推到多广,都无法把他的头像塞进镜头。头像下方还刻着一句格瓦拉的名言,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为了永恒的胜利)。

在革命博物馆的二层,我找到了那间单独为他开设的展室,里面使用大量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展现了格瓦拉的戎马生涯,这个展厅往来游客最多,旁边的纪念品商店的生意也最好。

更多的格瓦拉出现在城市的纪念品商店,凡是跟他有关的T恤、油画、冰箱贴,销量总是特别好,旧书摊里跟他有关的书也最多。

如此高密度的亲密接触,我发现大脑并没有因此而旺盛分泌多巴胺,然后让自己产生一种狂热的激情,相反,我对这种过分的营销有点反感,甚至怀疑起格瓦拉是否真实存在过,或者只是古巴往全世界推销的一种赚外汇的商品,这让我之前对他的崇拜如仰望星空般失去了根基。

当阿娜丽知道了我的焦虑后,特意为我单独安排了一次谈话。会谈的对象是阿娜丽男朋友的干爷爷奥兰多(Orlando Borrego),老人家的另一个身份是革命时期格瓦拉的战友,和平时期格瓦拉的助手。

奥兰多老人一说起格瓦拉就显得特别兴奋,好几次我都看见他眼睛里跳动的光。他说格瓦拉牺牲后,他会经常在梦中梦见他;他说格瓦拉是个不会讲笑话的人,有时会显得特别无趣;他说格瓦拉有个外号叫“猪”,因为他的衬衫经常一个星期不换,发出猪的臭味。但他也说格瓦拉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工作时每天上班16个小时,他就像个小太阳,让身边的人总能感受到那股强大的正能量。

这一席谈话帮我打消了先前的顾虑,格瓦拉不只是一个符号,他还有生活,他在现实中表现的品格也依然值得赞美。

比尼亚莱斯山谷,绝迹物种栖息地

到达古巴的第五天,我参加了一个一日游旅行团。目的地是位于古巴西北部的比尼亚莱斯山谷,风景绝佳的喀斯特地貌早早就为那里赚了一个世界自然遗产的封号。

1 比尼亚莱斯山谷原来曾是许多已经绝迹物种的栖息地。

2 旧书摊上关于格瓦拉的书籍永远是书商收入的保证。

3 一家老宅里可能有间画廊,在这儿逛街总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前往山谷路上,旅游大巴照例要停在一些古巴特色产品的加工工厂。第一个工厂制造朗姆酒。整个参观过程浮皮潦草,从窖藏的橡木桶到装瓶再到出厂,导游说两句咳嗽一声,显得很不耐烦,可一到品酒兼购买大厅他就来了精神,说这酒多地道多好喝多适合送礼,语速快得就像电视购物里打了鸡血的主持人。

也因为他说得多,我从糟粕中多少捡出一两句精华。朗姆酒之所以成为古巴特产,因为制酒的主要原料是蔗糖,而古巴是蔗糖的最主要产地。蔗糖发酵后再储藏七八年,品质就很不错了。朗姆酒算是古巴国酒,但等级相差很大,就像法国红酒既有几十块的超市酒也有几万块的拉菲,一瓶顶级朗姆酒甚至可以换台跑车。不胜酒力的我也试喝了一杯,琥珀色的酒液灌进去,马上感到那酒不是流到胃里,而是直冲脑门,一下子就红了脸。

我们在中午时分抵达山谷,站在一个观景台朝远方眺望,这儿的山都不高,一座连着一座,彼此缠绕着、交错着,像并肩而立的士兵,又因为山体曲线顺滑,让士兵的站姿失去了剑拔弩张的紧张。与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不同,在比尼亚莱斯山谷随处可见的棕榈树让人一下子感觉到了热带。山谷里有一处巨大山体壁画,用鲜艳颜料勾画出霸王龙、长颈龙、巨型蜗牛图案,原来这里还是许多已经绝迹物种的栖息地。

比尼亚莱斯山谷地区也是古巴烟叶的主要产地之一。接下来参观的雪茄农场比朗姆酒厂更接地气。这是一间完全用茅草搭建的大棚,里面潮湿阴暗,却衬出让人黯然销魂的烟香,到处晾着制作雪茄的烟叶。卷烟工人戴着美式牛仔帽,衬衫敞着四五个扣子,茂密的胸毛黑压压一片。

他边卷边介绍,一根雪茄需要用三种不同烟叶,填料叶、捆绑叶、茄衣各司其职,每卷完一根就递给我们品尝。不一会儿,旅游团里人手一支,抽倒是其次,摆姿势拍照片才是大家最爱干的事。

雪茄跟香烟不同,不用吸到肺里,我自作聪明地为了不浪费而深吸几口,才刚抽完大半根,就感觉像腾云驾雾。原来雪茄不用一次抽完,用雪茄剪把烟头剪掉,剩下的部分留着以后复吸。

格瓦拉生平两大嗜好,一是爱喝家乡阿根廷的马黛茶,其次就是爱抽古巴的雪茄。在他革命后期的史料照片中,雪茄是上镜次数最多的“小伙伴”。在我们团里有个年轻人长得很像格瓦拉,浓密的络腮胡子,忧郁的眼神,还戴着一顶红五星帽。

年轻人来自意大利的布林迪西,刚上大三,却对神秘的东方十分向往,他说喜欢老子和庄子,知道庄子梦蝶的故事,还说毕业后的间隔年要来中国旅行,会去敦煌跟武当山。他也很崇拜格瓦拉,但更喜欢《摩托日记》时期那个麻烦不断却永不放弃的青年。

圣克拉拉,马车一日游

圣克拉拉位于古巴中部,从哈瓦那坐长途车到这里需要三个小时。我刚从车站里钻出来,就被好几个面庞黝黑身材精瘦的当地人围住,我一下子不知所措,还以为遇到抢劫犯。定了定神,才发现原来他们都是在车站拉客的四轮马车夫,来推销马车一日游。

说是一日游,可时间长短完全根据客人需要,如果你对那两个景点不感兴趣,可能连两个小时都不用就能完成圣克拉拉的城市漫游。

第一个景点是郊区铁轨旁的火车博物馆,里面的火车车厢摆得歪七扭八。1958年的冬天,格瓦拉带领一支游击队把这里的一截铁轨炸毁,政府军的火车出轨后,战斗只持续了90分钟,政府军就缴械投降。正是这场战役的胜利成为巴蒂斯塔政权覆灭的开始,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命运也因此转折,随后率领游击队占领古巴全境,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对古巴的统治。

离开火车博物馆,马车夫驾着马车穿街过巷,不一会儿就来到一处占地面积十分巨大的广场。

广场正中的大理石基座分成两部分,能从后侧的小门进入。左边是格瓦拉悼念室,里面存放着17具包括格瓦拉在内战死在玻利维亚的游击队战友,一盏长明灯终年照耀。里面的空调开得很足,因而显得有点冷,比冷更深刻的感觉是安静。

进来的人都像被装了消音器,即使内心汹涌,表情异样,可谁都不愿发出声音打扰英雄们的安宁。悼念室旁边是格瓦拉博物馆。里面有他小时候爱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也有他常喝的马黛茶杯,还有他无数次按下快门的相机和无数次扣响扳机的卡宾枪。

我还看到一篇影印的日记,上面的日期写着10月7日。我问博物馆管理员,为什么这日子这么重要?她说这是格瓦拉生前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第二天他在玻利维亚被捕,第三天被秘密枪决。

博物馆的最后一件展品是一尊幼年格瓦拉塑像,与我在阿根廷格瓦拉家乡博物馆见到的一模一样。七八岁的格瓦拉梳着分头,穿着短裤半袖上衣,坐在自家走廊的栏杆上,我看到了小格瓦拉眼神中的希望与坚定。

加勒比海边的艺人,用自己吹出的音符换取晚餐。
到了古巴,怎么能不尝一口雪茄?

从博物馆出来,绕到广场正面,一尊格瓦拉青铜雕像站在大理石基座上,俯视着整个广场。在这里我静默地站了很久,仰视着心中的英雄。眼前的景物渐渐模糊起来,重新清晰的是我这两个月来走过的路。从阿根廷到智利,从秘鲁到古巴,我沿着格瓦拉在《摩托日记》中的脚印一路向前。而格瓦拉在我心中的形象却从高高在上的偶像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就像你身边那个在你气馁时鼓励你向前、在你骄傲时告诉你不要翘尾巴的好朋友。终点亦是起点,我想我也会成为一个像格瓦拉一样的普通人,散发出自己的一点微光,给身边人传递一点点能量,哪怕只有一点点,就已经很好。

完成了对格瓦拉的探访,心情也一下子轻松起来。晚上找了当地一间很有名的酒吧,每晚都有乐队现场表演。晚上11点,演出开始,虽然我不知道乐队的名字,更不明白西班牙语歌词的含义,但在一首歌中我听到了两个熟悉的单词: “哦,圣克拉拉,哦,格瓦拉!”

行走者语

签证:古巴对中国实行免签,但中国边检通常不放行,建议从第三国出发,但需要在前往古巴的航班上购买旅游卡,相当于落地签的性质。

住宿:推荐当地民宿,费用比酒店便宜得多。我住的民宿平均每晚30CUC,房间干净,设施齐全。早餐丰盛得不需要吃午饭(得另付费,大约5CUC)。

美食:Paladares是由当地人开的餐馆,基本以套餐为主,无论食材还是料理方式都是古巴式的,哈瓦那的龙虾套餐为15C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