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A股结构化行情明显,公募基金的仓位变动往往成为A股或者某一板块见顶或者见底的反向指标,基金在医药股的配置面临这一考验。
基金医药股仓位持续走高
截至7月25日,中信医药指数最高达5760点,距2010年6079点的历史高点只有300点。医药板块2013年以来的涨幅超过23%,跑赢大盘约30个百分点。
医药股市值的快速增长与高溢价关系密切。截至7月25日,沪市A股、深市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0倍、29倍、33倍和55倍,而医药板块的平均市盈率高达39倍。
根据Wind数据,无论最近一年、两年、三年还是2008年以来,在申万23个一级行业中,医药生物的涨幅都在前三,而基金是医药股靓丽表现的重要资金推手。据银河数据统计,自2008年二季度以来,基金已连续20个季度超配医药股。
从具体仓位看,2008年-2012年,基金对医药股的相对标准行业配置比例由2.1%升至5.04%。该指标衡量的是医药股在基金中的仓位与医药股市值占全部A股比例的差值。差值越大,表明基金越来越倾向于配置医药股。
该数值在2012年创出历史新高,由于证监会更改了相关规则,基金从2013年开始不再公布医药股的持仓数据,但市场普遍认为,进入2013年以后,基金持仓医药股的比例继续走高。
好买基金网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截至7月19日,医药股在基金仓位中的占比为10.28%,较2012年底的9.04%继续走高,再创历史新高。同时,著名医药股投资人西藏德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广策也指出,“现在私募持仓占比最高的行业是医药板块,公募基金也差不多。”
基金仓位是股市重要的“反向指标”,即当基金仓位达到88%时,A股往往会大跌;而低于80%,意味着基金可能大幅加仓而导致大涨。那么,基金高仓位持有医药股,是否会成为医药股的反向指标呢?
相比于私募的忧虑,公募基金对医药股的热情正高涨。
公募看好下半年行情
截至7月中旬,主要投资医药生物行业的6只基金2013年平均收益率超过22%,而同期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在8%左右。在良好的收益驱动下,医药主题基金即将迎来大扩容。据悉,近期至少有6只医药主题基金将发行或等待批复。
显然,基金看好医药股下半年的行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药股业绩增长相对确定。2008年-2012年,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9.1%、25.3%、29.8%、20.2%和19.8%。对比之前三年,行业2011年和2012年的业绩增速出现显著下滑。与此同时,中信医药指数在2010年11月达到历史高点后,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调整,指数一度跌去40%,从2012年底才开始重拾升势。
2013年1-5月,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的同比增速为17.5%,兴业证券预计行业全年有望保持20%左右的增长,在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仍然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可以用‘相对抢眼’来概括2013年以来医药股的行情,医药行业的业绩整体不算强劲,只是要比很多周期性行业好些、稳些,”某资深投资人士表示。但这并不妨碍基金的看好,以及对医药股大市值时代的憧憬。
IMS咨询公司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从全球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但目前市值最大的A股医药公司也就5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近日陷入“贿赂门”事件的GSK市值高达2600亿美元。申银万国进一步指出,美国医药股的最高市值占比高达27%,日本为11%。若以申万一级行业为口径,目前国内医药生物类股票的市值占比仅为5%左右。
富国医疗保健行业基金经理戴益强直言,“反映到A股市场,医药行业占A股市值的比例将逐渐超过10%,尽管2013年医药行业跑赢大盘约30个百分点,但医药板块的行情远没有结束,未来医药板块有望维持较高的溢价水平。”
但上述资深投资人士对记者指出,“公募的普遍乐观情绪值得警惕,历史上,在公募基金高仓位时,私募基金曾多次减仓锁定盈利,导致阶段性行情结束。”
政策发力 行业存隐忧
在基金看多的情况下,在医改政策发力的背景下,医药行业基本面正在积聚更多的风险。仍在发酵中的GSK“贿赂门”事件,就令业界担忧外企降价压力是否会波及国内企业。
国家发改委2013年7月2日发布的一份声明显示,该机构正在调查多家中外药企的生产成本和定价机制,调查旨在了解情况,同时也是为了及时调整药品价格。其中,成本问题的调查对象涉及27家企业,定价问题的调查对象涉及33家企业,包括多家在中国市场表现活跃的跨国药企,其中就有GSK。
值得玩味的是,7月22日,GSK发布官方声明,承认中国分公司一些高管卷入贿赂案件,并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国政府根除腐败的决心和行动,全力支持中国政府的医疗改革,目前正在计划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来降低药品价格。评论普遍认为,葛兰素史克承诺降价或将带动进口药降价潮。
GSK之后,比利时优时、瑞士诺华、日本安斯泰来等跨国药企陆续传出被中国政府部门调查的消息,该事件仍在发酵中。截至目前,这场风波尚未波及国内药企。长期以来,国产仿制药与进口原研药之间售价差异巨大,外资药企因而在中国市场长期获得超额利润,在中国医改的大背景下被“打老虎”,也算“情理之中”。但业内仍然担心降价会烧向国内药企,毕竟2006年那场风波仍让医药行业心有余悸。
2006年,国家在医药行业展开一次大规模反商业贿赂行动,对行业冲击极大。当年医药行业亏损企业1310家,累计亏损额超过44亿元,全行业利润增速仅9.6%,显著低于历年水平,较上年下降超过一半。
某制药行业资深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由于换届影响,2012年政府出台的医改政策不算多,业内预计2013年或有更多的政策出台,尤其在国家卫计委新主任上台以后。但是,此次GSK风暴仍然比预想力度更大、更早。”
其实在2012年,政府已经打出了组合拳,2013年更多的是延续和收割。
2012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出台相关通知要求,从2013年起,生产企业在每年4月30日前将上一年度的最低、最高和平均出厂价格报送至药品价格信息系统。同时,2012年8月,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和医疗机构发票使用情况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从当年9月开始,该方案开始在基层陆续落实。
GSK事件显然是第一项措施的后续动作,而记者注意到,7月23日,国家计生委公布了第二项措施的成果,“在七部委联合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中,3万家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受到检查,1.1万户企业被查出有违法使用发票行为,涉及非法发票35.2万份,补缴税款及罚款25.2亿元。”
核查出厂价、规范发票相结合,政府组合拳倒逼医药企业将流通环节的费用转移到生产环节。
为应对以上政策,不少企业选择“高开票”的方式,即先做高出厂价、然后再以销售费用的形式将其返还给代理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未雨绸缪,纷纷扩大或自建直销队伍,提高直销比例,以佣金模式来逐步取代代理营销模式,这两方面合力导致行业销售费用大幅上升。
Wind数据显示,2012年2月,医药制造业销售费用累计值同比增长仅16.01%,而3月份猛升至22.81%,之后继续温和走高,2013年5月达到26%。行业销售费用大幅上涨的累计效应对行业盈利的负面影响已在2012年开始显现。
受药品招标唯低价论的冲击,医药制造业2011年利润同比增速仅20.16%,较2010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2012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并未随着政策纠偏出现反弹,反而小幅温和下降至19.84%, 2013年1-5月,该指标进一步降至17.5%。应该说,行业销售费用一路走高是重要原因。
相比上述政策手段,更令投资人担忧的恐怕是医保总额控费的推广。
2012年底出台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确定了医药总额预付制度已确定将于2013年向全国推广。姜广策对此指出,“这个文件的威力在2013年下半年就会显现。医药行业担心政府借此开展新一轮打击药价,因此建议买方考虑适当降低医药配置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