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放开农产品生产调控
华中科技大学 杨继生等
“从田间到市场:谁托起了食品通胀?”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WP369号
中国近几轮通胀的引导因素均是食品价格。结合货币和供给因素,从农产品生产资料投入、生产价格合成、零售和销售环节,来分析食品通胀形成机制,结果显示,食品通胀的主要动力不是农产品的供给波动或其纵向的价格传递,而是货币和预期主导的需求冲击。农产品生产的实时调控无助于平抑通胀,反而会增加农产品供给的波动。
食品价格对货币冲击的敏感性在地理区域上存在很大差异。一般而言,西部省份对货币冲击更为敏感;东部和部分中部省份对货币冲击的敏感性偏低。最敏感地区(如新疆和贵州)货币冲击的贡献度超过60%,而不敏感地区(如辽宁和山东)只有20%。
在给定货币环境下,食品价格波动约70%源自其惯性,持续期约一年。农产品产出波动的影响最小,只有2%。所以,食品通胀的主要动力来源不是农产品的供给波动或其纵向的价格传递,而是货币和预期主导的需求冲击。
农牧渔业产出波动对当期食品价格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效用较弱。长期内,食品零售和消费价格对农牧渔业产出的累积弹性只有-0.21。所以,在通胀情况下,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实时调控的作用不明显,反而增大农产品产出的波动。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食品通胀只有半年左右的短期影响,长期效应近似为零。食品零售和消费价格指数对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即期乘数分别为0.38和0.35。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食品价格通胀率的时滞为一个季度左右。食品零售和消费价格指数对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长期乘数仅为0.19和0.18。
农产品的投入价格,与生产价格、食品通胀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纵向传递机制,食品通胀不能显著增加农产品生产者的收益,反而会对农产品生产形成错误信息,加大农产品生产者的市场风险。在空间上,西部欠发达地区承受着来自东部较发达地区的输入型食品通胀压力。
改善流动儿童教育质量
上海财经大学 冯帅章等
“学校类型与流动儿童的教育”
《经济学(季刊)》总第46期
基于对上海20所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学校类型(民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在两类学校中流动儿童学生之间成绩差距较大。而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学校类型的影响更大。
鉴于此,政府应从两方面着手来切实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一是流入地政府应大力开放原有的公办学校;二是对于现存的民工子弟小学,教育部门加强管理监督,进行资金、师资和教学管理方法上的扶助,建立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教学水平。
需指出的是,由于上海市最近几年对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改制,投入了相当的经费支持,样本中的民工子弟学校已经和最初出现的“放羊式”简易学校有了很大差别。从全国范围看,有理由认为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教学质量的差别会更大。
观点
中美两国汇率失衡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William R. Cline等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的最新估值”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政策简报PB12-23
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从2012年4月到6月上升了近4%,但随后下跌。同一时段,中国的实际汇率几乎保持不变。按最新均衡汇率,美元被轻度高估,而人民币再次表现出被轻微低估。
对于中国,IMF要求的实际有效汇率变化为+7.5%,均衡汇率(模拟)预测的结果为+3.1%。对于美国,IMF需要的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为-5%,均衡汇率预测结果为-2.2%。需指出,IMF分解了目前扭曲外部均衡和汇率的来源,其将来源分为“财政”“社会保障”“资本管制和干预”和“其他”。
对中国来说,资本管制和干预提高了1.2%的GDP;紧缩的财政政策为GDP增加了额外的1.0%。然而,“其他扭曲”将其GDP减少了1.8%,最终使得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为GDP的2.4%。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为GDP的1.5%。主要是因为“过度的社会保障”占GDP的0.7%,“资本管制和干预”占GDP的0.4%,“其他扭曲”则稍稍抵消了0.2%的GDP,增加了经常账户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