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需要新隐喻

2013-12-29 00:00:00罗伯特·希勒
财经 2013年4期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始其第二任期之际,他需要深入浅出地表述自己的经济愿景和政策——用一个隐喻来凝聚支持其政策的力量,从而提高政府的执政效率。那么,究竟怎样才能造就成功的隐喻?

2008年,奥巴马的竞选口号是“我们可以相信的变革”。但新政府以“变革”为喻并不恰当:因为它并不代表任何政策。2012年奥巴马的竞选口号选用“前进”,这个词同样代表不了政府的基本理念和政策,所有政治家都希望前进,而不想倒退。

奥巴马的竞选口号,就是人们所说的与整体概念架构无关的“死隐喻”。相比之下,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20世纪30年代所用的隐喻,在今天依然充满活力。1932年,罗斯福首次竞选总统期间提出“新政”的概念,虽然当时他还不太清楚这个词的涵义。

显然,罗斯福或其撰稿人借用了斯图尔特·蔡斯1932年出版的著作《新政》。蔡斯将新政笼统地描述为“在避免和过去彻底决裂的前提下大刀阔斧地改良经济结构”。尽管这本书提出的具体政策与罗斯福的后续措施并无相似之处,但罗斯福肯定注意到了书名所蕴含的感染力。

新政建立了商业交易的形象:任何一方都不能将意愿强加给另一方。通过提出“交易”一词,罗斯福明确指出,其施政计划具有商业性质:它更像邀请你参与工作,抓住机遇。而且既然是交易就有好有坏,有公平也有榨取,“新”这个字眼体现了隐喻深度,表明罗斯福新政更好、更公平、也更有吸引力。

这个隐喻赢得了多数选民的压倒性认可,罗斯福的目标是,以本质上不违反资本主义的创新方法,挽救疲弱的经济。罗斯福政府的某些举措,如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当时在某些人看来有反商业的嫌疑,但打击不当和操纵行为早被认为可以促进竞争和活力。

现代神经学证明,隐喻是创造力的核心因素,因为它们能激活与多重涵义相关的不同大脑分区。好的隐喻在头脑中激起恰当的直觉联系。比如,通过将声和光想象为海浪,科学家对声和光的理解大大增进。

为奥巴马第二任期确定一个恰当的隐喻,需要运用直观创造性思维,重新考量他在连任后将提出的计划。好的隐喻可能体现“包容性经济”的理念。“包容性”能引起强烈的共鸣:美国民众并不希望政府过于强大,而是希望政府能让更多人参与市场经济。民意调查显示,美国人尤其关注就业,而创造就业机会恰恰可以视为包容的开始。

今天堪与蔡斯著作媲美的,是2012年的畅销书《国家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让所有人参与经济过程的政治秩序,从长远看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上述理念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并且与奥巴马所代表的包容性的胜利完全吻合。但构建包含经济包容性理念的隐喻还需要一个步骤。经济包容性是奥巴马首任期间最大的成功。纵观美国历史,“奥巴马医疗法案”使更多人能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并成功地将更多人纳入私人保险系统。

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创建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从而使非公开发行的金融产品能为公众服务,同时创造出在公开市场交易衍生品的激励机制。他还签署了由共和党对手提出的《就业机会法案》,目的是成立大众融资网站,让中小投资者参与新创企业。

我们尚未达到经济包容性的顶峰,还有成百上千种可能性有待探索,包括改进投资者教育和金融咨询、灵活运用抵押贷款、深入推进证券化、提供更多样的生活保险及更好地管理职业风险因素。在完善公共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方面的进展将有所助益,同时鼓励新兴国家更多参与美国经济的政策。

恰当的隐喻,能将上述或其他类似理念融入美国未来的愿景,而上述愿景将像新政一样可以连贯实现。

作者为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