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指能提供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主要有: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新思维的动力;设置问题情境,营造创新思维氛围;改善师生关系,诱发创新思维;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指能提供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学生只有具有创新的品质才能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当前,小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经常以一种单向思维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从而导致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严重缺乏。
1. 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条条多、框框多,成人化、不科学,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教师对学生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认为只要读好书考高分就行了,从而使小学生从小就养成按部就班的思维定式,缺少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 小学生生活本身的机械性、封闭性影响
小学生每天的生活大多循着“家庭——学校”“教室——厕所”的线路进行,活动空间小,相对比较封闭,来自外界的信息和刺激也随之减少,使他们的童年失去斑斓的色彩。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现实生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对象,小学生现实生活的机械性、封闭性直接影响着他们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直接导致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影响。
3. 家庭教育误区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教育程度、家庭教育观念、家庭管教方式、家庭生活氛围等方面存在误区,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认为:探究创造部分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一种好奇心驱使的心理倾向。大多数的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他们总喜欢问这是为什么,那又是如何了?然而,如果父母对他们不厌其烦地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认为那不过是一些幼稚可笑或无聊的问题,他们就会丧失这种好奇心,长此以往,孩子的创新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新思维的动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认真、大胆探索,往往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就会产生。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游戏教学、角色扮演、悬念性的导语、新奇的课堂教学形式等。
2. 设置问题情境,营造创新思维的氛围
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使教学内容问题化,创设一个个问题链,搭建民主开放的教学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就可以促使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出现,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而专制的课堂教学、封闭的教学模式,可以窒息人的创新思维,扼杀创造人才的出现。
3. 改善师生关系,诱发创新思维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陶行知语)要设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首先应改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焕发教育活力。不论在课上课下,教师都以友好的态度、平等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处处感到关爱和鼓励,就容易激起学生想象的兴趣与灵活的思维。
4. 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构思、别出心裁的看法、违反常规的回答、非同寻常的观点,教师都应及时给予积极回应,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不利于思维的批判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讨论法,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有时可特意设置一些错解题,让学生去发现、探讨、评价,从而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 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展开。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去,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当然,在大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
6. 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因此,培养创新思维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创新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突破封闭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努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提高了,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将知识深化并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谢铁岗.浅析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杨实诚.从小培养创造思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士勋.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师资培训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