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导入使学生掌握知识

2013-12-29 00:00:00黄河
成才之路 2013年12期

摘 要:课堂的导入是引导学生有效思考的前奏。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课堂导入创设启发学生的环境,使接受性学习和学生探索性学习有机地融合,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并使知识点相互贯通,有机结合。

关键词:电力;课堂;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能不能吸引、抓住学生的兴趣,是成败的关键!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与教师的课堂导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细致地分析学生,周密地设计课程结构,制定有效的导入细节。笔者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导入,通过导入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和经验去推理、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会自然引出“新”的知识,这样既复习了原有知识,又学习了新的知识,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的连续性和关联性,有助于学生将知识有机结合,相互贯通。通过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互动参与和合作中主动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并能起到教学过程、知识传授的承上启下。

导入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能起到“一石激起干层浪”的效果。笔者认为,在一堂课程中好的导入通常要达到激励启发、引起注意、目标促进这三个方面的功效。

一、激励启发

如笔者在讲授《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课题时,利用多媒体演示行车控制中的“大车前、后移动,小车左、右移动,主钩上、下移动”,引出一台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再向学生提出“而我们在前面只学过,一台电动机的单向连续控制线路,那么如何参照电动机的单向连续控制线路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双向控制呢?”的问题。通过这“一看一问”两个环节的导入,一是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正反转控制的实际实例;二是设定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将电动机的单向控制转变为电动机的正反转双向控制。这样,就能很快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质疑中探索,这样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教学所需的问题情境,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传统式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使本节课很容易切入教学主题。

二、引起注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就应通过设疑、析疑、解疑,那么问题的设定就应是在导入过程中引出。导入是切入主题的教学环节,笔者通过前面问题的设定,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录像,引出电动机正反转的实例,引起学生关注后,就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时地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发问质疑,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由学会走向会学,从“不知”到“知”,由被动传授走向主动探究,从而充分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教师还应及时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合理假设——“大车的前、后移动,分别由两台电动机分别拖动完成实现,那么这个控制线路应当如何去设计”,使他们从已知到未知,就离教学目标又进了一步。

三、目标促进

通过第二步引起注意,离目标又近了一步,这时就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解决“假设由两台电机控制大车前、后两个方向的移动,还原为一台电动机控制实现”的问题,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连锁控制环节。至此,导入环节结束,新课的讲授开始。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开始新课,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正题,感到其在学新东西,进而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以课题“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教学导入为例,主要是通过教给学生“动眼看(看电动机控制正反转实例——行车大车、小车、主钩移动的录像)、动手画(画电动机单向连续控制线路)、动脑想(电动机单向连续控制线路与正反转线路的联系)、勤钻研(正反转线路的基本结构)、动口说(说线路工作原理)、善总结(联锁环节构成要素)”的问题研讨式学习方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这种“单刀直入”能直接引出教学主题的课堂导入方式,既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的机会,使学生成了教学的真正主体,又能够充分体现理论实际相结合和循序渐进教学意图的实现,同时还教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指导学生在有效利用原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有目的的问题设置,产生新的问题,并通过学生对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主动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富有特色,才能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为此,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课程导入的设计要引入创新,问题的引入要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因势而引、因材施教,才会做到高效、有序。

笔者还发现部分教师在设置导入情境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只注重教,授课时一讲到底,学生成为知识被动接受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学。二是导入过程耗时过长,偏离教学目的,不分主次地随意设置问题,没有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使设置的问题缺乏针对性。三是问题设置情境过于牵强,使学生没有新鲜感,无法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四是问题情境的设置没有注意问题的层次和难度,没有面对全体学生,从而造成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不高。

因此,整个课堂导入过程问题设置应问题目的明确、问题针对性强、问题难易适度、问题情境具有广泛性,使其能以旧引新,能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方向。

总之,课堂的导入是引导学生有效思考的前奏。教师要通过课堂导入创设启发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尝试解决发现的新问题,促进学生在互动参与和合作中学习,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对知识进行综合,最终逐渐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点相互贯通、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结构化并整体呈现。

参考文献:

[1]劳动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