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

2013-12-29 00:00:00翟吉华
成才之路 2013年12期

摘 要: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使数学教学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因此,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必须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个体差异;兴趣;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性是现在教师们比较关心的话题,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所提高和收获。

一、针对不同的学生探索不同的教学手法

现代的教学理念中,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也是衡量整个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判定标准。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其本身的特点和个性,都有其独一无二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相关的教学标准时,注重考虑这方面的差异。整体来说,要使处在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知识上都有所提高,还要注重其向全面、和谐的方向发展。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进度,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法,针对不同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例如针对有关分数化小数这一章节,教师可以划分成三个教学步骤:第一个主要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分数进行判断,这样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第二个要学会用归纳的方法将分数化为有限小数,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个也是比较重要的一层,引导学生利用比较常见的数学思想,比如猜想、观察分析等数学方法,充分体验这些方法在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将教学内容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划分,学生可以很明确地理解自己在哪个教学层次中的不足,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做个准确的判断。这样就能全面地顾及到学生个体性差异造成的不足,保障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创设问题意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因其逻辑性强、知识严谨性强等特点,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点、疑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让学生陷入无休止的计算当中,当他们产生厌恶情绪时,就会影响整个教学的效率。教师们应始终考虑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他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区别性的对待。同时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及时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想法设法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讨论中来。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活动方式,通过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消化,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感知学习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知识有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重视课堂和课后知识的关联

小学数学前后知识连接比较紧密,学生们如果课后不巩固所学知识,就很难和新的知识进行衔接。课后复习不但能够巩固所学,在知识的提升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它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解决现实生活比较常见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连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及时地对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做好复习,对仍然不清楚的问题要做好标注。教师只有这样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青睐有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单纯地传授数学知识,适当地拉近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会更加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性教学大大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它使过去呆板、沉闷的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悦。通过教师的简单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变得轻松了,教师教得也轻松了,使教学氛围更加民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提高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大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

考[J].新课程研究2009(3).

[2]董琦.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