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生本”教育要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2013-12-29 00:00:00雷明素
成才之路 2013年12期

一、问题

从教育被创造的那一天开始,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教育现象的质疑。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就是让我们能够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给予学生帮助,使科学与人文、基础和创新、情感和价值达到一个好的和谐。然而,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我们也不得不牺牲教师的创造性和所谓的“高质量”的教学来追求学生的升学率。

郭方教授提出改变“教师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该教育模式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它所取得的成绩却不容忽视。

就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它在中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培养创新能力和应试能力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外部教学越来越大的压力,使学生学习的内部需求日益萎缩,疲倦日益严重。这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异化和对数学教育的功能损害,还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追求质量的期望和检查的统一,具有较强的实际需要。

二、学生特点的基础教育

1. 开放的知识

开放教育不仅包括公开课,也包括课外开放;不仅包括教师开放,更在于向学生开放。在学生的课堂教育,开放体现为研究的讨论和交流,只要学习需要,学生之间就可以讨论,而且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动,而不是教师把学生视为教学灌输对象。

2. 学生的主动探索

在知识系统中,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与自我的认知及学习新的知识结构,可以采用演绎或是归纳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而不是跟随老师、跟随某人的脚步解决问题,这反映了课堂活动探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积极探索更多地体现在学生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的作用,对学生探索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并对效果进行评价。

3. 合作学习

教师无论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传统的教育忽视了个体差异,遵循着相同的模式进行教学,无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缩小差距。而基础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尊重学生个体的潜能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得到很好的互补。

4. 认知的牢固性

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轻易把结果告诉给学生,要把问题或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后实践,研究方法,与他的合作伙伴推理和归纳总结得出。教师教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得到正确的结论,就会掌握得非常牢固。

三、初中数学

中学数学的特点,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不再是简单地记住一些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而是强调学生能主动性地学习,即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初中学生缺乏思考,原因是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记住数学的某些定义和定理,然后让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能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案。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就会流于形式,甚至学习兴趣会消失。可以说,这样的教学低估了学生的潜能,所有的学生都不被认为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

四、启示

这些概念是适合初中数学的学习的,但目前的初中学生绝大多数由于长期的大量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已经定型,都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一个突然的转变,会让他们感觉很累。我的经验是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要传授给他们最基础的知识,因为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我们在上面无论画什么,都是美丽的。而对于初中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定义和定理。

首先,数学学习强调学生需要提前准备。所不同的是,过去的学生预习是读一本书,“先学后教”,学生的“学”是一个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重要环节。而现在是教师简单地概述学习内容,作业是预习新课、作铺垫等。

其次,强调学生的学习状态,把对学生的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获得课堂知识。在教学中,一个班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只是在听,没有自己的知识经验的形成过程,或只是走走形式,使学生接受的知识不深刻或不灵活,很多都是重复的机械练习,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现在的问题是学生什么都听教师的,没有教师的指导,他们不知道如何学习。但教师讲得再好,如果学生个人不积极、不努力,也是学不好的。通常我们问学生听会了没有,经常会听到学生说自己听得一清二楚,但下课后他们很快又忘记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把自己要传授的知识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反,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通过了解自己研究的问题,会记得很深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真正理解的。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一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如何实现它还需要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发现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