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教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一、加强课堂教学,用好有声艺术与无声艺术
有声艺术就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教材中的概念、观点、原理需要教师用语言阐述和说明,观点的论证、推导也需要教师用语言进行讲述。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自然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效果。
1. 语言简洁,有逻辑性
做到语言简洁先要思想清晰,就是要对自己讲的内容认真思考,弄清道理,抓住要点,明确中心。再要注意词语的锤炼和推敲,力争做到精益求精,一字不多,能说明问题即可。还要注意克服不必要的重复及其口头禅。只要做到了这些方面,就能达到恩格斯所说:“言简意赅的句子,就能常常记住,变成口语;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2. 语速适宜,有节奏感
讲课的语言速度及其抑扬顿挫也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在政治课教学中,都通过一个故事或事件、事例及其名人名言来证明一个道理。无论是书中的,还是自己列举的,能不能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教师的语言节奏高低、快慢,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讲的速度与学生的思维速度相适应,才有益于学生完整地接收教师传出的知识信息,如果讲得太快,学生将收到的信息来不及吸收和处理,也会使学生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如果讲得太慢,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降低兴趣和效果,还会浪费教学时间。同时还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要做到轻重结合,高低相错,起伏相融。无声艺术就是教师不用语言表达,而是或沉默、或眼神、或动作、或微笑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感到老师既严肃认真负责,又和蔼可亲,为课堂创设一种既宁静肃穆,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首先,上课伊始,学生起立后,教师站立讲台上,沉默片刻,用严肃的目光向全班同学扫射,提示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这一节课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用好眼神。既要对精力集中认真听讲的学生送去赞扬、鼓励的目光,也要对注意力分散、不守纪律的学生投射严厉批评的目光。再次,教师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做到富有激情,多用微笑的眼神,让学生能大胆地发挥,效果会更好。
二、发挥知识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学政治教学违背了政治课的根本宗旨,即传授政治课理论知识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统一,偏重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也是政治课教学的失败。在素质教育中,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利用知识的功能,开启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这里所谈的知识是基础有效的知识,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以基础知识为主干的举一反三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成“演员”,使学生形成扎实有效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知识,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只是给学生讲解社会,只能使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停留在理性层面。因此,教师只有组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最终去适应社会。如讲“财政税收和纳税人”时,我们邀请当地税务机关的税务干部给学生作有关的“税收”的报告,并结合当地税务机关搞了一个“我是税收管理员”的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市场充当税收管理员。在征收活动中,学生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形色色的人,有时为了几元税款他们磨破了嘴皮,急得只想吵,最后在税务干部的指导下终于完成了任务。这次活动不但使学生对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社会、认识了社会、了解了社会,为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充当“副班主任”,做学生的真心朋友
实践告诉我们,政治课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只凭课堂上讲是不够的。作为政治教师,要像班主任那样和学生多接触、多沟通,不但要了解学生,还要使学生了解老师,对老师有一种信任感,这样,教师的“大道理”才能说到学生心里。
政治教师要经常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增长知识、增加见闻,做到轻轻松松地学、快快乐乐地玩,从而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
政治课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开展“捡一片废纸,捡一个塑料袋,捡一个果皮;节约半个馒头,节约半碗汤”等小活动,从细小的活动中启发教育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