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宠爱语文课本的语文教师促学生全面成才

2013-12-29 00:00:00梁爽
成才之路 2013年12期

摘 要: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一大语文观的指导下,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通过阅读与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只有实施这样开放的语文课程,才能让孩子爱上语文,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阅读;发展;语文活动;人才

【问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学习,一分课内,九分课外。”学生说:“语文课应该是‘欣赏的天堂’。没有那么多的听写、背诵……如果遇上好天气,老师可以带我们到校园里走走,看看河对面的田野,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究竟怎样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成功的,是孩子们需要的?常常听到中学语文教师这样的抱怨声:“语文这么差,也不知道小学语文老师教了些什么?”

“小学里咱们能考90多分呢!”有教师这样回应前面中学教师的质疑。90分,这90分代表着什么?是语文能力的反映,还是单纯教材知识的掌握——我们自己是最清楚的。

语文学科是一门集实用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2012修订版)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条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什么是开放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呢?就是要大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简言之,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的学习。只有实施开放的语文课程,才能让孩子爱上语文,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谙其中的道理,但因为种种的原因,现实的实施和落实又何尝容易呢?

首先,教师的无奈。领导和家长最终关注的是卷面上的分数。而在小学阶段确实存在一种现象,一些孩子很少甚至从不读课外书,考试成绩经常很高,而一些经常读课外书的同学在考试中并未显出优势。为了确保让孩子们在卷面上表现出好成绩,我们的语文教师会被迫选择“眼前”,而放弃“长远”。在教学时,一般都会紧扣教材展开,甚至有时候会单纯地依赖教材。

其次,家长的误导。我所接触的家长中,不少家长对课外语文学习与教材内容学习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阻挠孩子的课外阅读。他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听人说读课外书对学习有好处,就让孩子读几天,可孩子刚一产生阅读兴趣,开始出现着迷的样子,家长就担心了,怕耽误学习,又赶快把孩子拉回到课本中。他们认为读课外书不是学习,学课本才是学习。有时教师布置的语文课外活动作业,也会被误认为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当然,这样一来就根本谈不上取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了。

第三,学生的盲从。我们的孩子认知有限,教师很多时候考核学生的要求和家长的要求不谋而合,导致他们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服从。

这样的语文学习氛围,后果可想而知。或许现阶段,孩子的分数是理想的。但事实上我们也知道这样取得的成绩,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假象。一旦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弊端就凸显了。中学的语文测评,除一些古诗文外,绝大多数内容和教材无关,它考查的是学生真正的语文水平。如果死抱着教材学语文,那么我们的孩子进入中学后就会越学越力不从心,根本无发展可言。

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学生的发展。赞科夫认为: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要想关注孩子语文学习的发展,首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材,教学之材料也。凡是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材料皆可作为教材。因此,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非常喜欢张华万老师,他会对课本序列安排提出异议,“自作主张”制定了不少科学的听、说、读、写的训练项目,重新编排了一些教学内容序列。魏书生老师也“不宠爱课本”,一篇报刊上的好文章,路人一段精彩的对话,甚至是药盒里的说明文字皆可做“教材”。他也曾被人认为是“蔑视”教材的一个人。在中学教语文时,他虽然肩扛学生升学的压力,但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领着学生把课文全部学完了。剩下的时间,他会安排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学科活动。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把普通学校的“差班”教到考试成绩超过重点学校的“实验班”。

我们做不到像张华万老师或魏书生老师那样,有勇气并有能力让孩子甩开语文教材来学习,但我们至少不要唯教材是从。只有首先认识到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才能大胆地把课外语文引进孩子的学习中。

一、生活处处有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促进主动发展。”语文教学要在“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一大语文观的指导下,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内,让学生超越课堂,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些对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要能够把学习语文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去发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如教学四年级的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我把学生带到校园内的《百草园》去触摸爬山虎的“细丝”,观察爬山虎的嫩叶,领略风吹过时叶片跌宕起伏的样子。这鲜活的爬山虎也就牢牢地定格在孩子头脑之中了。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回到教室,我发现背诵和记忆的速度都比以前快了许多。又如让孩子们观察电视中的广告、校园里横幅、家门口的对联,来体会什么是“押韵”,什么是“对偶”;搜集家里的一些电器的使用说明书等,这些无不是语文知识、语文学习的体现。

2. 去生活中用语文

走进生活学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要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然后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去,以达成学习语文的最根本目标。

如五年级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单元,就可开展“纠正错别字”的活动,把学生组成错别字检查小队,上街查找不规范用字。学习了对联知识后,让孩子们为自己家过新年时拟一幅春联,并能动手写春联。这不仅是在生活中学语文,还将学到的语文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达到了“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 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我们的语文课不应仅限于课堂,我们应该给学生一片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活动。而小学生天真活泼、生性好动,活动的开展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在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家后,给妈妈或奶奶洗一次脚。当时就有学生在那小声埋怨,说:“这叫什么作业?”我说:“这怎么不叫作业,难道作业就是写写生字读读课文吗?这次作业,不但要家长写出洗脚的评价,回来还要交流洗脚的感受。之后,我在找学生谈感受时,他们有的说:“给妈妈洗了一次脚,累得我腰酸背疼,我体会到父母把我们养大真不容易。”有的说:“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妈妈脚底的老茧真的很厚很厚。”有的说:“现在,我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了。”简单的一次活动,使他们在净化自己心灵的同时,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一次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孩子们写游记时,方位顺序的运用不是很到位。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反馈交流、方法指导。而后我带着学生就近参观了一位名人的故居,并要求学生在记录本上准确记载不同方位的布置和陈设,回到学校后再让他们按方位顺序整理成文。孩子们的写作热情高了,写作方法也掌握了。再如六年级的综合复习课文《养花》,学习课文后,我让孩子们尝试着去养养花,从中体会养花的酸甜苦辣。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

二、让学生爱上阅读

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财富是他的私人图书馆,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上万册图书。他说:“我每天不读上几页,闲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的孩子和老师却很少抽时间去读书,哪怕是课内涉及的书,就更不用说课外书了。

其实,学生热爱读书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读书的兴趣。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语文教师要想摆脱平庸,就需“古今浇灌”。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师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当读书与你的生活融为一体,你便如登上风光无限的峰顶,日常的语文教学就是“一览众山小”。这样的教师站上讲台,怎能不底气十足;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怎能不学有所长!

为什么读?让我们孩子阅读,目标不是要他们认识多少字、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让孩子将阅读视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阅读过程中,孩子的收获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我们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自觉的、独立的、热诚的终身阅读者。当然也为孩子以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服务。

读什么?孩子应当充分享有根据自己兴趣自主选择读物的权力。在此基础上,大人再积极引导孩子,鼓励孩子优先阅读优秀的作品。对于孩子阅读所谓“快餐读物”(如漫画、玄幻小说)、“垃圾读物”也不必过分忧虑,当然也不能放任自流。因此,为孩子们提供并鼓励他们阅读优秀作品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教会孩子们从阅读中获得乐趣。通俗地说,教师要学会启动另一套“广告”系统,向孩子“推销”真正的阅读。推荐阅读书目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怎么读?阅读方法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声为孩子读书和持续默读。低年级孩子的识字量有限,教师每天至少为孩子大声读5分钟~10分钟。语文教师还可以辟出仪式化的持续默读时间,有字读字,无字静静翻书。平时扮演有心人的角色,经常在孩子面前阅读,没事与孩子聊聊书。另外,还可以组织孩子参加一些读书活动,如低年级可组织学生制作绘本的活动,高年级可组织图书跳蚤市场、经典古诗文朗诵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建议家长能在孩子休息时间里,经常陪孩子逛逛书店和图书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既简单又有效。

为了更好地实现阅读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还应该参与阅读教学的研究。诸如“绘本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阅读欣赏课”等不同形式的阅读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作家肖复兴说:“能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真是最大的财富。”也许,我们所做的,正是一种不仅给予学生,也是属于自己的财富。

总之,语文课程只有开放才会充满活力,只有充满活力才可能发展。要想将语文课程真正建设成为开放、充满活力的课程,实现发展性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还要大胆参与实践和研究,走出语文只教“语文课本”的怪圈,走出课堂的狭小空间,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动手操作中、读书悟理中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参考文献:

[1]阿甲.帮助孩子爱上阅读[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2]窦桂梅.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3]陶保平.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