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既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成才。下面,我试从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实践中谈谈我的尝试。
一、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否则,就难于理解人类天才所创造的文学艺术、科学成就。如阅读一部分名著、欣赏一幅名画、看一部电视剧,如果有一定的历史知识,那么对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性、艺术性就会有较高的欣赏能力。再如在讲授古希腊的雕像为什么崇尚人体美的问题时,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古希腊的历史,使他们懂得古希腊经济繁荣是和海上贸易分不开的,古希腊人既要应付十分恶劣的海上风浪,又要对付十分凶恶的海盗。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特殊的审美观,认为匀称健壮的人体是最美的,是美和力的象征,人体就成为他们的雕塑。这样,就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也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了基础。
二、使学生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创造了美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美的世界。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满足了人类的生活需要,推动了历史发展,同时人类智慧的结晶也给人类以精神的享受。如在讲授北京人从打制石器到磨制商代的青铜器、汉代的金缕玉衣、景德镇的瓷器等知识时,使学生认识人类劳动创造了实用价值,人类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而存在,而后又创造了美,即古人说的“食必常饱而后求其美,衣必常暖而后求其丽”。这就充分体现了美产生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美的创造者。美还表现在人民群众在实践的创造中,特别是他们中间涌现出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天文家,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兴亡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战国的屈原忧国忧民,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不辱使命,唐朝的鉴真东渡出生入死。到了近代,由于列强对祖国的蚕食鲸吞,就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而奔走呼号。他们中有“有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老将冯子材,有气吞山河、光照日月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每个人都以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时代美的乐曲。他们虽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美好行为却跨越了历史的长河,为人民怀念和公认,这种美的行为、美的价值已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美的行为中获取了向上的动力,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刻苦耐劳、勇敢顽强、勇于探索的精神。让杰出人物的高尚情操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学生自觉地寻找差距,思索有关人生价值的问题。同时,学生也懂得了在现阶段要培养自己的美好行为,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嫉恶如仇、艰苦朴素、遵纪守法、谦虚好学等。
三、使学生晓得美的创造属于世界人民
马克思说过:“人们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一切的。”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世界各国人民以各自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创造了美的事物。由于美感认识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并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反映了人们对实践的共同要求、愿望和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如在讲授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及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卡尔纳克神庙、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雅典的卫城时,使学生认识它们的美属于世界人民,世界人民对他们的向往,早已打破了民族、阶级、时代、地域的限制。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美的创造属于世界人民,通过刻苦学习,培养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今后的实践中创造美好的事物,不仅是为中华民族作贡献,而且是为全人类作贡献。
虽然美的创造属于全世界,但也要告诉学生,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发展形态,并有世代相袭的民族心理和民族习惯,这一切不能对本民族的审美观产生强烈的影响。如人类在氏族部落时几乎都出现过崇拜一种或几种动植物的现象,并作为本部落的标志,这就是“图腾”。如中国古代崇拜传说中的龙,有的国家则把蛇、鹰、仙人掌视为神圣之物。美也因阶级时代而异,如我国魏晋时期,士族子弟以宽幅高屐涂脂粉视为一种美,而今天的人则以佩戴首饰、戒指视为美。虽然审美受时代、民族、阶级、地域的局限,但并非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芭蕾、高丽乐的引进就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在引进外来文化,洋为中用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使之和中国民族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多的民族美。如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就融合了很多印度艺术和印度风格,有的壁画内容取材于印度的佛教故事,有的壁画愈来愈渗入了中国的世俗人情。同样,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品也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各国的优秀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使美的价值建立和扩大,也更加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和欣赏。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对学生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引导,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使学生学会抵制假、丑、恶,使其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沿着真、善、美的方向阔步向前,真正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