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预习题设计探讨

2013-12-29 00:00:00李娟
成才之路 2013年18期

预习题的设计是小学数学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好的预习题不仅能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能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预习题。

一、预习题要突出奠基性

新授课前的预习题,是指教师在确切地把握了教学要求后,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分散教学难点而组织的练习。它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新知的落脚点和支撑点。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两步计算的方程”例4:3X+9=24之前可安排如下两个练习:①填空,一个加数=和-( ),一个因数=积÷( );②解方程X+9=24,并让学生口述解方程的理论依据,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把②中的X变为3X,方程即为3X+9=24,不知大家会不会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两步计算的方程”,较原来那个方程,只有第一个加数变为3X。如果把“3X”当做一个未知数看待就和预习题一样了。这样的预习题就具有奠基性,它自然地为新知教学分散了难点,学生在还没有感到是在学习新知时,却已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二、预习题要注意联系性

一般来说,一个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凭借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和内在联系,以已有知识为起点沿着知识的结构系统及其发展线索,经过思维的联想、追忆,架起学习的桥梁,达到以旧革新、用旧促新的目的。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提问学生: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怎样?除法有什么性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这样密切,是不是分数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样就容易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如我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练习“4/12=2/( )=( )/ 3。等学生做完后,我问:“你们填写的根据是什么?当学生回答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说出其具体内容时,我又问:“如果把它看成是比,整个等式怎样读?”如何填写:“4∶2=2∶( )=( )∶3=16∶( )”这个等式?填写的根据是什么?这些设计的预习题,使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了初步认识,而且通过提问,使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逐步加深。这样设计的预习题,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三、预习题要体现策略性

学生通过解答预习题,形成了解题模式。当他们遇到新问题,自然会想到已有的解题模式,因此预习题的设计必须为新知寻找解题方法,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如教学五年级第九册乘法例3“工人用砖铺地,每小时铺地12平方米。0.5小时铺多少平方米?0.1小时铺多少平方米?”学生一时不知怎样列式。教师可先设计这样的预习题:“工人用砖铺地,每小时铺12平方米,8小时铺多少平方米?”学生会很自然地列出:12×8的算式。此时学生会顺水推舟地列出例题的两个算式:12×0.5和12×0.1。这样教师用不着多费唇舌,学生就把算式列出来了。所以,备课时设计预习题虽然要备教材,但更要备学生,要预想到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并为这些事情准备好“预案”,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

四、预习题要表现出迁移性

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等系统性不强的学科,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教师要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如教学例题:“小华家养了35只母鸡,4个月一共生了3640个蛋,平均每只母鸡每月生了多少个?”为了搞懂这个例题,可这样设计预习题:①小华家养的母鸡4个月共生蛋3640只母鸡,平均每个月生蛋多少个?②小华家养了35只鸡,一个月共生蛋910个,平均每月每只鸡生蛋多少个?当学生解答这两道预习题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两道题综合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得到了例题。如果没有课前设计的预习题作铺垫,学生对此题就会感到有很大的难度,一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有了这样两个预习题,能使学生思维平滑上升,从而轻松地解答了例题。

总之,数学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数学课中的预习题就是在这样的联系与区别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它能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把学生的思维带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好的预习题还能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在此希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都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切合实际的预习题。

(江苏省新沂市瓦窑镇新世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