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导放式”教学发展学生能力

2013-12-29 00:00:00卢晓静
成才之路 2013年18期

导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开放式教学,它以语文知识教学为载体,以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为手段,通过创造一个生动、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那么,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导放式”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能力呢?

一、重在一个“导”字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1)要注意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观潮》一课主要讲钱塘江大潮壮丽的景色,可分为“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三个阶段,教师可在每个阶段都配以录像、音乐和朗读,让学生在形声交融、动静对比的感受之中领略钱塘江大潮到来的神奇、奔放和壮丽。

(2)要教学生会学习,自己去探索新知。常言说:“不称职的教师给学生‘金子’,而高明的教师教给学生的则是‘点金子’。”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写了处于饥寒交迫、孤独无助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了种种美妙的幻象。因此,在学习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中,渗透学法指导;在学习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的段落中,引导学生对前面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按“读、划、思、议、再读”的步骤学习;学习第三至第五次擦燃火柴时,由于学生逐步发现并领会了学法,教师只作点拨指导即可。这样,学生的学法在阅读实践中就会逐渐转化为技能技巧,能自己会读书。

二、体现一个“放”字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一个“放”字。这就要做到:

(1)保证“读”的时间。在“读”的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反复地阅读实践,做到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春雨》一课描写了沙沙细雨使大地回春,并精妙地配搭了诗句:“点红桃花”“染绿柳芽”“唤醒青蛙”。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读中领会“点红、染绿、唤醒”的含义,欣赏诗句恬静的美,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春回大地”的美景图。

(2)保证“讲”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应循循善诱,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如《乌鸦喝水》一文,在讲到“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时,有的学生说:“书上讲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太慢了,可以把瓶子倾斜搁到石子上,这样水就经瓶口斜过来,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这样做又快又好。”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吸管。”……这些独特的见解,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应给予肯定,以发展他们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

总之,“导放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他们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允许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