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教育创新者的品格
品格是指人的素质。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创新个性品格是创新者在进行创造活动中,在能力、情操、智力和意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个性存在许多不利于创造的因素,必须在实践中加以改造,只有那些优良的个性品格,对创新者才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节 要我创新变为我要创新
一、教育创新者首先要自己相信自己
凡取得创新成就者都认为,创新活动中的首要问题在于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正如艺术界名人所说:“学艺容易做人难,学艺先要学做人。”
1. 建构一个全新的自我
所谓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就是强调创新者的创造品格要高尚,即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别人能创新我也能创新;要自己设法改变自己不适宜创新的意志品格、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也就谈不上创造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也是每一个人的天职。
在生活中,常常是要我创新,而不是我要创新。这样,就使人们这种创新天职,变成为被动的行动,自然也就设法将要我创新变成我要创新了。
2. 树立创新的信心
在一般情况下,凡是认为自己有创新能力的人,实际上是因为他常常显示出创新能力;而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则实际上他肯定尚未显示创新能力。事实上,只要自己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并注意练就自己的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就可以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自己看得起自己,真正认真地分析下自己,努力战胜自我,敢于创新,并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抓准规律、努力实践,就能成为一个创新者。
二、教育创新者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智慧至上”的时代。信息、知识、科学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资源。
1. 认识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的重要标志是“知识爆炸”。据有关资料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新发明、新发现、新学科的总数量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多。可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已越来越对人脑的创新问题提出了挑战。当人类开始走进21世纪的时候,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越发展越神速。可以说,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事物。在“信息密集”和“知识爆炸”的时代,有着许多新的特征:如信息的可认识性,信息的可传递性,信息的可扩充性,信息的可选择性。
正由于信息这些崭新的特征,才使得信息升值,不仅成为现代社会的根本标志,而且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本”。
2. 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标志在于创新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人类,首先是人的大脑——信息加工器官,将如何迎接这场信息革命呢?这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未来课题了。大脑是否革命的标志,就在于大脑是否以创新为主导,不断创新出新的产品、新的成果来。只要热心于创新,并能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做起,就能够作出伟大成就来。创新的实践要求人们绝不可将创新停留在口头上,学了要“思”,思了要“行”“学思行”是一个有机整体。
创新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努力克服,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
创新需要实践,而实践的路是曲折和漫长的,为此要有毅力战胜路途中的种种障碍。
总之,意志和毅力是创新者必备的品质,而意志和毅力又离不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又体现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节 教育创新者应具有的品格
一、兴趣和需要是创新的首要因素
教育创新者要有兴趣并热心投入教育改革。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照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天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对教育创新者首先要建立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1. 自然需要
天然性需要是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它反映了对延续和发展自己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天然性需要的满足是通过利用一定的对象或获得一定的生活质量而达到的。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培养杰出人才,实施发明创造也已成为天然的需要了。
天然性需要虽为人和动物所共有,但人的天然性需要和动物的天然性需要在需要的对象和满足的方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能依靠自然环境中现成的天然物质来满足需要,而人在社会生产劳动中要依靠自己生产来满足需要。因此,人的天然性需要不仅受生物需求的制约,而且也受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2. 社会需要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天然性需要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创造需要)。需要的核心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需要上升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时,人才可称为理想的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求人应具有15种品质,例如独立、自主、创造性、孤僻、离群等。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的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品格更为突出。
需要产生人的动机,一定的动机会促使人们去行动,去创造。如果一个人没有创造的需要,是不可能成为创造者的,也不可能有什么发明创造。
二、克服不良品质是创新的关键因素
1. 认识创新的不良因素
对于创新者来说,阻碍创新的不良个性品质有哪些呢?据国外的一些资料研究,主要有畏惧、过分的自谦和懒惰三种品质,这是构成创新的最危险的敌人,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容易形成某种习惯,这种习惯会像惯性运动一样左右人的言行,左右人的思维意向,这自然成为最危险的敌人。
2. 克服创新的不良因素
畏惧,是创造最危险的敌人。因为有畏惧思想,就会怕困难、怕艰苦、怕失败;畏惧会磨灭人的想象力和独创精神,使人在许多有可能获得创造成功的机会中,丢失了这种机会。创造是不怕失败的,每个创造者都要经受失败的考验,关键是要敢于探索、勇于进取,才可能获得创造的成功。
自谦,是创造的另一个敌人。谦虚是人的美德,但过分的自谦就变得虚伪了。一个人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善于正确估价自己,不要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毫无自信心,甚至无端指责自己,导致创造麻痹。一个人一旦创造麻痹了,就会变成一个庸人。
懒惰,是创造的第三个敌人。创造来源于勤奋。懒人总想不花力气,或少花力气取得成果,有时甚至投机取巧,误入歧途。
科学成果是对艰苦劳动的赏赐,它与懒惰、投机、侥幸毫无缘分。
三、主动获取创新能力是重要因素
1. 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自觉地、能动地利用信息改造世界,是人类社会生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有人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结论:促成近代社会进步,20世纪50年代靠技术,60年代靠管理,70年代靠政策,80年代靠情报。如果你不会利用情报,就不能掌握前人和他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只顾闭门造车,孤陋寡闻,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闹出笑话。
2. 努力提高发现问题能力
质疑和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怀疑是创造之母。科学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如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下落快慢与重量成正比的论断统治世界两千年,到伽利略时,他对这一点提出了怀疑,经比萨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的论断,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3. 培养9536eadee3cb4527c126f3b0e003e586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创造者十分重要的品质。一部科学史就是创造立体的创新史。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不一定能取得重大的创造成果;但是,凡取得重大成果的创造者,必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怎样才能发挥创造能力呢?最重要的是坚持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名人、书本,不满足于现状,能解放思想,能从个人崇拜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第三节 教育创新者要重视实践
一、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1. 创新来自实践
创新课题来源于实践,创新需要来源于实践,创新认识来源于实践,创新方法和技巧也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同样也是人类各种创新方法与艺术发生发展的基础。各种创新技法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创新形式,它的存在、发生和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实践这样一个客观基础的。这是因为人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2. 创新发展在于实践
人类认识史表明,人的创新品格和创新成果不仅是在从事实践活动中产生,而且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实践的尺度就是人类思维和思维形式、方式和方法的尺度,人类思维和思维形式、方式和方法总是沿着社会实践的足迹向前发展着。
人类诞生大约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也在深化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是以不断创造和创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会创造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创新技法,这些创新也自然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发展过程。可以说,一定的创新品格和创新成果总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历史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二、创新结果要经受实践检验
毛泽东同志指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法,也是实践与思维的辩证关系。认识正确与否要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样,创新者的品格和创新成果也要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