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陆九渊
一、生平介绍
陆九渊 (1139—1192) 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县人,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似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18岁时,即与诸兄共讲古学,无意于科考举业。直到24岁,才因父辈劝告,勉强应乡试,结果以《周礼》中举,但因父丧而未入京会试。9年后重赴乡试,以《易经》再次中举,次年入京会试,中进士,考卷大为考官吕祖谦赞赏。陆九渊进士及第后,求学者接踵而至,包括著名学者杨简。于是在他返回故里候职期间,开始了他的授徒讲学生涯。在为时3年的讲学活动中,逐步创立他的“心”学学派及其教育理论。
陆九渊于36岁始出为官,开始了他的仕宦与游学生涯。绍熙三年,陆九渊54岁,病逝于荆门任所。次年归葬金溪,“门人奔哭会葬者以千数”。陆九渊死后,其学生竭力坚持师说,并为其争儒学的正统地位。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朝廷给陆九渊“文安”的谥号,其生平学术终于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
陆九渊一生不事著述,除留下少量诗文外,多是与师友论学的书札和讲学的语录,后由他的长子陆持之整理成《象山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了《陆九渊集》。
二、教育思想
陆九渊从其“心”学“尊德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者“志道、明理、立心、做人”。
所谓“志道”就是要学生树立维护封建道德的志愿和目标。陆九渊认为,志于道有利于学生“据于德”,即保持良好的品德;“依于仁”,即具有仁爱之心;“游于艺”,即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养成封建的道义、品德和爱心。这反映了德为艺之首和寓德于游艺之中的思想。
所谓明理,是陆九渊志道思想的进一步阐发。他认为理即是道,所以志道必须明理,即必须明了封建的伦理观念和等级规范。他说:“塞宇宙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速则不达明此理耳。”又说:“引理苟明,则自有实行,有实事。”他认为,人们懂得了封建的伦理规范,就会有实际的行动,就会干出实在的事业。
所谓立心,是陆九渊志道明理思想的本质体现。它集中反映了心学理论的主观唯心主义特色。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封建伦理是本心固有的先验的东西。他说:“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索。”所以明理,只要发明本心就行了,而为学的目标,也就是“明心”“立心”而已。陆九渊认为,心为“四端”:“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这实际是对理学的“仁义礼智”作心学的阐释。他把“仁义礼智”这套封建伦理观念视为人心固有而又天然合理的宇宙最高原则。“明心”就是在自我的心中发明这一原则,“立心”就是坚持以这一原则,“自作主宰”,不受外物的引诱与侵害。陆九渊指出,若能存养本心,则其德性品质就会如木有根,树叶日益畅茂;如水有源,波流日益充积。若戕贼放失本心,则读书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积学越多,受害越深。
所谓做人,是陆九渊志道、明理、立心思想的最后归宿,也是其教育的最终目标。他说:“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理会得这个明白,然后方可谓为之学问。”这鲜明地反映了他的“尊德性”的思想特色。他的做人标准分两个层次:一是做伦理道德的“完人”,即所谓圣贤君子。他说:“彝伦在人,唯天所命。良知之端,形于爱敬。扩而充之,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他认为圣哲不过是其本心或曰“四端”扩充的结果。还说,圣贤与我同心,“人皆可以为尧舜”。二是做独立自主的“超人”,即体现“天地之心”的主宰者。陆九渊所说的心是世界的本体、万物的源泉。他认为扩充自我,发明这种本心,就可使“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成为一个驾驭在万物之止,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他形象地描绘这种“超人”为“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这已趋近于“唯我论”“唯意志论”的主张。但作为教育目的论,其观点虽以培养封建人才为目标,但它鲜明、突出地强调了教育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三、教育方法
陆九渊的教育方法论反映了他心学的理论特色:
1. 整体明了
陆九渊认为,本心是一个具有根源性的精神实体,是万物的本源,因而对本源的认识就不是一部分一部分的不断积累,而是通过直觉或“灵识”从整体上去体认。他反对朱熹的“博而后约”,认为应先博览群书,然后抽象出简约的一般性结论的读书方法,即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而主张“约而后博”,就是说先认识本心这个一般性、概括性的宇宙法则,然后再推而广之,体认个别的事物,即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方法,从而达到“理皆是,一明皆明”的认识目标。
2. 深思置疑
陆九渊指出,思考的方法,要切近而自然,即联系自身实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反复思考,借助已知而解不知。他认为思起于疑。他说:“学问之初,切磋之次,必有自疑之兆。”又说:“疑而后释,屯释之极,必有汲汲皇皇,不敢顷刻自安之意,乃能解释。”就是说困顿疑惑到了极点,就会引起刻苦的思考,直至疑释顿解,增长知识。
3. 注重心教
陆九渊认为心教是教学的根本。他说:“某平时未尝立学规,但常就本上理会,有本自然有末……今即于本上有所知,可略略地顺风吹火,随时建立。”心教的方法,一是知心识病,即了解人的心理状况或思想毛病。陆九渊善于洞悉学生心中的隐情,能帮人剖析其心理状况,能远隔千里,根据人的某些心理特点而推知其全部的为人。知心识病是提高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前提条件。二是情绪感染,即教学要“从肝肺中流出”,要“就血脉上感移”,从而达到以情感人、以心换心的教学目的。他说:“吾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移他,故人之听之者易,非若法令者这为也。”这种心教的魅力很大,他不立学规,便使学生能仪容庄重、相观而化,这就是心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