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3-12-29 00:00:00张永民彭学花
成才之路 2013年21期

初中美术受到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学模式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扩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自由创造能力一直受到压抑。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美术被列为初中学生的必修课,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更多地注重对学生思想、情绪、创造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追求初中美术高效课堂就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依靠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

(1)衔接新旧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新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大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调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来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伦勃朗《自画像》一课时,学生对这幅作品的造型、表现手法等概念都十分模糊,而且分析起来十分困难。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蒙娜丽莎》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回顾旧知识,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兴趣。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都不强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设定明确的目标,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掌握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例如在教学《设计制作请柬》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设计一份请柬。每组内部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保证每位学生都充分参与到请柬的设计当中。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让他们充分享受目标达成的喜悦。

(3)实施联想教学,帮助激发学生创造力。所谓的联想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联想能力,使得美术教学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与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联想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把书本内容和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联系起来,从而让课堂更为生动丰富多彩。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尽量让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进行描绘,常见的花瓶、桌椅、人物都可以成为教学素材,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4)利用实物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以往教师的教学素材都是通过书本或者PPT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的,事实上这种方法远远不如实物带给学生的直观感强。高效的美术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动手实践,学生只有亲自体验过,才会有深刻的感受,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袜子娃娃的制作》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几个成品,然后要求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袜子娃娃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互相讨论或者是询问老师。这种直观性的教学能最大程度地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

二、教学案例示范

以《标志设计》一颗教学为例来说明如何打造初中美术高校课堂。

首先在课前教师必须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标志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平面设计能力。确定教学难点即帮助学生设计出主题明确且外表美观的标志。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平面构成一共有几种类型?让学生采用简单的线条展现出一个平面,或者展现一个曲面,并让学生回顾图案设计的要素有哪些?

(2)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向学生阐述这节课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以及需要完成的标志——为班级设计一个标志;在此之前,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当前比较成熟的商标,如李宁商标、耐克商标或者学校的标志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参考,在参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引领。

(3)讲解新知识:教师需要向学生阐明标志的作用、分类以及其各自的艺术特点,如线条的应用、曲线的应用等。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标志设计的主要方法和步骤,结合意与型,进行设计。

(4)学生练习:要求学生2人~3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班级标志的设计。当然,对于班级标志的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这是学生进行标志设计的目标。

(5)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评议,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标志设计》,笔者在评价的过程中,先让各小组自己对本组所设计的标志进行解说,再结合学生的解说,继而进行评价。

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们能明显看到学生们的进步。学生们从以往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化成了课堂的主体,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不仅掌握了标志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班级文化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以后的教学理念。在课后,教师对这节课作进一步的总结,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建真正的美术高效课堂。

总之,初中美术的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充分准备和精彩的课堂发挥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构建初中美术高效课堂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用灵活的形式但不过分追求新颖,在原则上还是应当坚持朴实、简易、高效、简单。同时,教师应把构建高效课堂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