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创新让物理课堂更生动

2013-12-29 00:00:00崔燕
成才之路 2013年21期

提及高中物理,会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难懂”“枯燥”是他们对物理学科的认识。而对物理教师而言,这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应重视创新,在学生接触物理概念时就要注重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从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制作教学道具

都说物理是一门瓶瓶罐罐的学科,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瓶瓶罐罐搬到课堂上,自然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如自由落体和平抛等概念,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可以分别使一张平整的纸和揉搓后的纸团下落,让学生能看到纸团比纸下落快,再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让学生体会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认识,自然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和不易。而在接触弹力概念时,对于物体形变尤其是微小形变,不像弹簧形变似的能直接感受到,这时我们如果让学生观察口服液中的水在手的挤压下的高度变化,就可以更深地理解弹力。在讲解力的分解时,完全可以用橡皮筋、钩码让学生感受力的效果;在讲解分解重力时,让钩码在直尺上下滑,可让学生观察到重力的效果。比如向心力这个概念比较难理解,很多学生总是误认为是物体实际受到了向心力,如果把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搬到课堂上来(教师准备好透明的塑料圆筒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扣在塑料圆筒内,通过学生快速转筒,可以看到乒乓球做圆周运动),再引导学生分析受力,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而对向心加速度这个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尤其是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教材中对此处是通过数学中的几何知识讲解的,学生很难理解,而我们用手和一只铅笔就能解决:手指做V状,指端夹一铅笔,表示速度变化量,让V型手指夹角变小,即时间很短,学生可以看出速度与半径垂直,从而明白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做过的一些比较好用的例子,只要多动脑筋,就能让物理变得简单。

二、注重文献资料的补充

依据新课标编写的高中物理课本,较之以前已经增加了很多历史知识,主要呈现在“科学足迹”“科学漫步”“STS”等栏目中。学生对于他们接触到的科学家以及一些定律、定理的发现过程都是很感兴趣的,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将这些资料呈现给学生。比如伽利略,学生从初中就接触,很多学生认为伽利略做比萨斜塔实验来研究关于物体下落快慢的问题其实是不符合物理史实的,而这些知识除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教师还应该及时补充。而像物理规律的发现,有一些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的过程等。物理学史对学生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正像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所说的那样:“学习有两种办法,一个办法是按部就班的,一个办法是渗透性的。很多东西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懂了。”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不能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就大量补充科学家逸事,这样做就喧宾夺主了,应该适时、适度。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地把握物理学史的渗透,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对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结构有很大帮助,也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适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物理课堂上,有些知识结合图片、视频,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物理课堂的有些实验我们没法做,比如粒子在磁场的运动、阴极射线、核聚变核裂变等,这时就可以用动画演示给学生看。

而在课堂互动或者评价环节,可以适时地将学生的做题过程、画图结果,通过讲课仪或者实物展台等展示给全部学生,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平常使用较多工具的是用PPT、Flash软件辅助课堂,而在画图时,使用Word及PPT中绘图等常用工具,基本都能解决。物理中经常画一些物体、粒子的运动轨迹,比如做平抛、圆周运动的物体轨迹,这时用超级物理画板既方便又准确。

总之,我们只有重视创新,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动手,才会把我们的物理课堂上得既生动、有吸引力,又高效、实用,让学生喜欢上物理,从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