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数学课堂必须做到快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和理解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成才。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把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落实到位。
一、课堂导入
兴趣作为学习的先导,教师必须在数学课堂上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开端,能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课堂导入的基本原则。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要尽量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心理,激发起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游戏,让学生准备一条小绳,一端系着一个小球,另一端紧紧拽在手里开始甩小球。当学生们对这个小游戏乐此不疲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刚刚小球运动的轨迹和路线在纸上画出来,然后在黑板上公布答案,并请学生仔细观察。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们黑板上这个形状就是大家要一起认识的“圆”。学生们通过这一个轻松的活动,立马就能投入到学习当中,而且增加了自己的求知欲。
巧设悬念是另外一种课堂导入的方法。心理学家曾经表示小学生遇到悬念的时候大脑就会处于一个兴奋状态,对其中的奥秘也会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教师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例如在教学“2和5的倍数”时,教师就可以安排一个小魔术。教师先准备一下数字卡片,分别放到左右手上,然后让两三个学生从左手随意抽取一张放到右手上,教师现场就可以说出学生抽到的数字。学生会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对其中的奥秘也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此时适时地引入课程,告诉学生破解魔术的奥秘就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当中,这样就达到了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好的问题就是能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因此问题不能过于简单或者太难。太简单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而太难的问题也会让学生丧失了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提问的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度,既不会太简单,又能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例如教二年级小学生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课本上就有这样一组题目:“4乘9加9等于?”“6乘9加9等于?”“5乘9等于?”“7乘9等于?”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计算出答案的话,那提问就显得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要求学生直接说出这其中的规律又未免难度太大。因此教师就必须抓好其中的“度”,提出适合二年级学生特点和能力的问题,比如让学生们积极开拓思维模仿该组题目再编一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数学课堂上提问都是一系列的,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时间和分寸,适当地进行追问。有些教师把握不好追问的“度”,结果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教师的追问一定要抓住问题的问题,在问题的关键性地方利用追问的方式为学生做出引导。例如教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一章时,可以先让学生们找出黑板上众多线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就可以适时地向学生追问:“这些线段之间的相互关系你判别的标准在哪里呢?”“垂直和相交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问题展开自主的思考,并通过一步步解答问题最终扎实地掌握了直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课堂练习应当首先和课程导入一样充满趣味性,过于单调乏味的练习只会让学生丧失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准备课堂练习的时候要追求题目的多样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练习当中扎实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为了检测学生们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龟兔赛跑”的小游戏,将学生划分为两人一组,在地上标出20级大台阶,设立好终点和起点,然后准备20张标有数字的扑克牌,每人随意抽出2张牌计算数字之后,数字较大的一位同学往前前进一步,看看谁先到达终点。通过这样的游戏形式,教师很好地检测了学生们对加法的掌握水平。
数学来源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传统的数学课堂练习脱离了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在面对这些题目的时候感觉到枯燥乏味,丧失了做题的兴趣。因此,数学课堂练习必须尽可能地贴近生活。教师在制定课堂练习的时候可以充分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利用题目情境来激发起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们经常去动物园来编制题目:小明的爸爸妈妈带着小明一起去动物园玩,一共买了3张票。小明的票是3元钱,爸爸的票是5元钱,那么小明家去动物园玩可能花了多少钱?A.8元 B.9元 C.13元 D.15元。类似这样的题目学生们感到十分的亲切,解题的时候也有高昂的积极性。而且通过这样的题目,还能培养起学生关心生活的意识。
总之,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把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这几个环节都切实落实到位,注重每一环节的趣味性、针对性,并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指导他们扎实地掌握数学技能,才能使他们真正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