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中渗透着万千的美,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总能受到熏陶。在美的海洋里,我们的情操也会得到怡悦,心性也会受到洗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的身心都处在成长的阶段,极易受到感染,也很容易对一件事情产生厌恶之情,所以教师要采取符合他们接受能力、兴趣倾向的教学方法,最大可能地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点燃他们内心的创新火花,让他们画出属于自己的成长色彩。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感染熏陶;成长色彩;创新火花
一、在审美体验中,培养学生审美个性
曾有美学家这样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面对同一个极具美的对象,会总结出不同的审美理解,这与他们的思维、心境、经历、情感价值以及自身的知识容量密切相关,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这种审美个性的体现尤为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审美对象看作一个没有统一评价标准的客观存在的对象,鼓励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审美感受,发表自己的审美意见,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感受一幅画、一项艺术,使学生用自身的情感与审美对象相交流、对话。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会在审美对象的内部天马行空地自由驰骋,使想象与情感合二为一,形成学生在审美对象中撷取的精华,这种精华就是学生对审美对象作出的审美判断。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梵高著名画作《向日葵》的时候,可以在介绍作者和所画作品的时代背景之后,让学生们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对这一幅画的最初感触,包括画的色彩以及画中所要表达的意义。有的学生会说这幅画的色彩明朗、单纯;有的学生则会感受到一种热烈色彩下潜藏的扭曲的美给人视觉造成的冲击力;有的学生会从中感受到一种创作的激情,一种被压抑生命的呐喊;有的学生会从中感受到一团类似火焰一样的花张扬出的关于人性之爱的暖光等。这堂美术课,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得到了抒发,美术课堂更趋于多元化。
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灵感渊源,用情感审美体认美术作品
一切在受人的大脑、思维、情感支配的活动中诞生的艺术品都是有生命气息的,这是由于从事艺术创造的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镶嵌在艺术品当中,所以,我们要用情感审9DMSYb9QojYj3lrQBYX/HI2BI1WGpBI9gOkfKRxH2mo=美去体认美术作品。在这之前,我们要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它萌生于艺术家的灵感,接着才有了创作欲望,而创作就是一种创新活动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用具,创设情境,丰富课堂,营造一个与作品意味相符合的欣赏氛围、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环境下,更能近距离地触摸到艺术作品。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梵高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张自画像的时候,可以将梵高的经历和内心的悲苦讲解给学生听。他的画都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具有深刻的悲剧意识,这是他对艺术扭曲了的、狂妄而又激烈的追求。后来他因为精神失常,将自己的一只耳朵割下,而后为了让自己以及其他人相信他已经从伤痛中走出来,便画下了这最后一张自画像。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欣赏作者画作的时候,介入自己的感情,实现情感审美对美术作品的体认。
三、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让其画出成长的色彩
教育可以无限量地对人的潜力进行挖掘,美术教育也是如此,任意一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作为美术这门学科来说,它具有多样性,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去关照艺术作品,避免条条框框对学生创作思路的限制。教师在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讲评的时候,要多讲学生创作的优点,多肯定,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兼顾学生年龄阶段的成长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美术教育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点燃他们内心的创新火花,让他们画出属于自己的成长色彩。
参考文献:
[1]封美言.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刘群.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