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开展,部分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有的教师产生焦虑、急躁甚至“亚健康”的状态。教师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现实!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其身体和精神状态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学校在对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教师身体及心理素质,使教师成为业务和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
一、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设立校长接待日,欢迎教师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找校长谈心,提建议、谈想法等。每周针对发生在教师身边的热点问题成立“焦点沙龙”,展开热点讨论,使教师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宣泄心声,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样既能缓解教师的紧张心理,又加强了领导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二、将心理健康知识作为教师的学习内容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记笔记、写心得,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从理论上知道如何认同教师角色,勤于教育工作;如何建立良好的同事及师生关系;如何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具有教育创造性。
三、与专家近距离接触,进行心理指导与交流
学校应定期聘请知名心理咨询师来学校做生动有趣的指导,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让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营造更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育人环境。
四、指导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控制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发生许多事情,不会事事如意,所以他们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心理素质要强于一般人,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要将生活中的不如意带入课堂,更不能转嫁于学生,能正确冷静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教师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同时也不要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家庭的和睦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保证。
教师的心理健康能使其调节好情感、智力、情绪、教学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教师心理健康,能使很多困难得到顺利解决,进而培养其信心,有勇气面对生活并能改造生活,彰显其人格魅力,创造好的社会影响。
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想方设法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在管理和考核方面多考虑教师心理健康因素。要让学生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证教师心理健康。所以,教师只有成为业务和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才能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