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认为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通过整合可以使无意义的或单一的事物获得更大的效果。如今思品课教学的发展趋势除了进行情感道德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来有效地利用资源整合不断创新,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呢?
一、寓情于理,利用小故事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
为了增强思品课的可读性、说理性,教材增加了很多的小故事、小材料、一些精美的插图以及一些名人名言,这些教学资料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教材的观点原理,用好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运用课本之外的一些小故事来说明课本的知识、原理。
例如我在讲初三思品第三课《笑对生活》中的“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给学生讲了一个《一只蜘蛛和三个人》的故事: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湿滑,它爬到一定的高度,总是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根据这个小故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
①一个人为什么会日渐消沉?挫折对于他来说是什么?②第二个人和第三个人为什么会获得积极的情绪?挫折对于他来说又是什么?③三个人中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④为什么同样看到同一只蜘蛛织网,三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通过四个问题的设置,就把这些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了(挫折的消极作用:在一些人那里,挫折会成为生活中的灾难、成长中的障碍;挫折的积极作用:在另一些人那里,挫折则成为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催人奋进,助人成长;创新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同样是挫折,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能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综合能力。这样,以后学生只要看到挫折这类题目就会想到这个小故事,就会联系到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思想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歌以咏志,利用歌曲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
思品课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除了科学性、人文性,还体现一定的阶级性以及时代的特点。因此,一些反应鲜明时代特点的歌曲可以用来为政治教学服务,用好这些资源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去理解运用知识,在理解运用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我在上初三思品第8课《拥护党的领导》时,用了两首歌就把3框内容给贯穿起来了,让学生通过聆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歌词的展示中去体会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思,理解了党的性质、宗旨。同时,学生通过理解“他指给人民解放的道路”理解了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明白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第二首歌曲是《走进新时代》,根据歌词可引发学生思考:(1)为什么我的心情多么豪迈,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去体会“我”心中的豪迈,理解“我”对生活热爱的原因。(2)通过对“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歌词的解读,让学生明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我党在各个时期的科学行动的指南。
通过歌声既活跃了课堂、增加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源于生活,利用热点时事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品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时事教学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可以在时事教学中把书本的知识与时事教学结合起来,在时事教学中去体会理解书本的知识原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时事热点宣传了国家的方针政策,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国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如我在讲述初三《学会亲近社会》这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了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的视频,学生看了都纷纷谴责路人的冷漠,感慨社会道德滑坡。于是我反问他们:“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办?是扶还是不扶?”学生一下子回到了现实中来,很多学生说扶,也有少数学生说不扶。看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是很强的,但仅仅有社会责任感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自我保护。所以,到底扶还是不扶,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且接着展示了第二个资料《彭宇案件》,学生看了更加气愤填膺了,再次回答扶还是不扶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倾向明显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人说不扶,免得引火烧身,自找麻烦。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很明显地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当然,这不是我们思品教师要的最终结果,我们不仅仅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于是,我再次设计问题:如果是你亲人倒地了,你希望路人扶还是不扶?如果路人扶了,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如果不扶,你又会怎样的想法?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由己及人,明白了这个社会需要人人献出爱心,世界才会更加美好。其实,教育扶还是不扶,不是个问题,教师肯定教育学生要去扶的,问题是怎样避免彭宇式的悲剧,怎样去扶?这就要求教师要教育学生一方面使自己行为符合道德,另一方面也应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这样两则“扶”还是“不扶”的材料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学生的答案从“扶”到“不扶”再到“扶”的转化过程中,思想得到了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思品课的教学应该全方面地开发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在各种资源的整合中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