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能力;评价
一、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
通过对就业能力方面的文献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第一,可以把就业能力分为软能力和硬能力,软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创新精神、个性特征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硬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第二,可以从二维、三维等构成就业能力的维度对就业能力进行评价,如二维模型中,就业能力可分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三维模型中,就业能力可分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第三,国外学者MelFugate认为影响就业能力的因素有职业认定、适应能力和社会人际资本。第四,Andrew Rothwell从自我感知的角度认为影响就业能力的因素有学校声誉、专业、自信心和劳动力市场状况。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1)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构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要遵守以下原则,才能保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首先要遵守代表性原则,这个原则能保证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包含的内容全面,涵盖的面广。其次要遵守科学性原则,只有遵守这个原则才能保证评价体系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且各项评价内容也要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第三要遵守可操作性原则,这个原则保证了在设置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时要选择那些在社会上都接受的指标,在各种材料中都可以找到的指标,并且这些指标的获得很容易,指标中包含的数据容易采集和可以量化。
(2)构建就业能力评价体系。
①专业能力评价。专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学校中获取本专业知识的情况和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情况,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专业知识是学生在学校中主要应该掌握的内容,学生要想在未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获取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是学生掌握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并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在学习知识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如阅读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都属于专业技能的范围。
②实践能力评价。实践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指的是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能否合理分配资源,协调群体活动,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能力。沟通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与人交往、沟通表达的能力,首先看是否与别人能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其次看能否通过交流达到沟通的目的,即能否使对方接受你的想法并按照你的想法行动。社交能力是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否很好地感受、协调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能力。只有具有这种能力才能在社会中很好地与人交往,待人接物,与他人交流,建立起广泛的社会关系。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在团队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时,能够和团队其他成员合作奋斗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体现的是能否与团队其他成员融为一体,调动所有人的智慧,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的能力。
③创新能力评价。创新能力是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发明创造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这种创新能力能保证学生很好地应对社会的竞争,是经济竞争的核心。
④发展能力评价。发展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所掌握的技能以及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对周围的环境的感知能力,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自身的水平,充分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观的能力。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
⑤适应能力评价。适应能力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忍耐力和应对危机能力等几方面进行评价。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应对环境改变的能力,学生只有具有这个能力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取得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张红,乔忠.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1(4).
[2]陈艳秋.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体系[J].科技导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