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的事业,还是一种艺术教育,而情感又是这个艺术教育魅力形成的关键。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效的情感沟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
关键词:高职数学;情感教学;课堂优化
高职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最终完美结合,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以大力发展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为目标,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高职教师应充分重视并有效运用情感因素,合理调控情感,探索育才途径,为数学课堂添加色彩,不断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与效果。
一、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的基础水平与能力都比较弱,对数学课程也常常不感兴趣,最终导致了教学效果的欠佳。这主要也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侧重语言和行为信息的传递而忽略了情感信息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信息系统的整体性。
情感和学生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没有感知、记忆就没有情感,而情感反之又影响认知过程,可以是推动作用,也可以是阻碍作用。情感主要具有信息和调节两种功能,人们借助情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同时也通过情感体验实现智力活动的积极与主动,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点,进而促进对知识的领会和自我行为的巩固与调整。
运用情感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调控与优化,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学习情绪的保持,有助于其数学兴趣的激发,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化得更为形象、直观,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最终最大化地优化课堂教学。此外,运用情感调控与优化,能够冲破传统陈旧观念的束缚,从更深的层面激发情感调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掘刺激学生心理产生情感的动力与源泉,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健康地实现情感体验,最终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调控与优化的实施策略
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极强感染力的情感,善于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运用真诚、高尚、纯洁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左右学生的思想感情,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的有效调控,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积极、肯定态度的产生。
(1)教师应建立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多样渠道。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融合与和谐,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条件。因为教学活动不只是师生在认知上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因此,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情感交流渠道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形成模仿、认知并领悟,从而产生“乐其学”的良好效果。
(2)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与学习活动具有最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善于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尽量将数学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练习,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其将全部经历都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将教学活动打造成形象直观、有声有色而且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将枯燥的数学学习转化为一种享受。
同时,教师可将数学知识适当地延伸到实际生活领域,让数学教学更为生活化与情感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可利用当前比较热点的环境保护、新闻实践、国情国策、现代时尚等为主题,渗透对函数问题、生活应用问题以及概率统计问题等相关知识,并将课堂教学创设为与之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更为形象的氛围之中,更为深刻地了解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难题等。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促使他们的学习活动饱含丰富的情感,保持愉悦的情绪,进而积极主动进行思维,并深刻感受思维成功的快乐等。
此外应注意的是,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可以相辅相成,但课堂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应维持一定的尺度,即情感氛围的“度”,轻重合适、深浅有理、浓淡有度。情感氛围平和时,学生则情绪平静,想象力丰富;气氛浓烈时,学生则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所以,课堂教学这门艺术不只是情感氛围的艺术创设,也是情感氛围的调控艺术。
总之,情感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素材性课程资源,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极具增力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活动能力的激发与不断提高,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探索育才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卢凤英.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效应[J].理论创新,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