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听觉艺术教育培养学生音乐才能

2013-12-29 00:00:00朴英兰
成才之路 2013年21期

摘 要:听觉艺术,教育作为门类艺术教育基本形式之一,是以听觉艺术为媒介而实施的教育。听觉艺术是凭借听觉感官及其相应的媒介手段传达和接受时间意象的艺术。听觉艺术教育所使用的媒介,主要就是音乐艺术。听觉艺术教育的功能主要有听觉意象感受力与创作力的培养;审美情感的培养,心灵的陶冶;凝聚力的培育,斗志的唤起。

关键词:听觉艺术教育;内涵;音乐才能

在艺术行为中,一切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都可以作为艺术的媒介,但由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的艺术特性有很大的区别,其内涵与特点也颇不相同,就是说在一般的、共同的艺术内涵与特点中又显示各门类艺术内涵与特点的特殊性。因此,研究听觉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听觉艺术教育的内涵

按各门艺术使用的媒介种类,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视听——想象艺术四种门类艺术。听觉艺术教育作为门类艺术教育基本形式之一,是以听觉艺术为媒介而实施的教育。听觉艺术是凭借听觉感官及其相应的媒介手段传达和接受时间意象的艺术。听觉艺术教育所使用的媒介,主要就是音乐艺术。所以讲,听觉艺术教育功能实际也就是在讲音乐艺术教育功能。

二、听觉艺术教育的功能

听觉艺术教育的功能主要有:

(1)听觉意象感受力与创作力的培养。听觉艺术教育媒介即音乐,音乐既不像文学所用的语言那样具有清晰具体的语义性,可通过阅读而获得真切的形象再现与感知,也不像雕塑所用的形体那样具有鲜明实在的造型性,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音乐所运用的繁复音响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原型,这就造成了它的朦胧性。由于它凭借声音表达情感的那种流动性和抽象性,很不易被人们接受。比如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现胜利或失败,表现花开、花落等季节变化,如何用声音把它描写出来,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作出规定。比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主部主题被认为是“命运在敲门”,也有人读解为对命运的抗争。既然音乐表达的是人类心理最深层的情感生命,它就不是人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有人可以会唱一两首歌曲,可以会弹奏一两支乐曲,但若将某些特定主题,甚至不确定的主题内容以音乐的形式加以描绘,却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这就给音乐艺术教育和审美欣赏带来极大的接受困难。但是通过听觉艺术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音乐语言构成的一些基本特征,从而对音乐感受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激越、欢快的节奏让人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著名的西班牙舞曲《斗牛士》就有这样的审美效果;委婉、清丽的旋律又会使人平静安详,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有这种效果。尽管音乐艺术十分不易把握与描述,却可以通过听觉艺术教育使受教者获得对音乐这样一种艺术样式的感受能力。有了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自然也就为音乐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提。对音乐的感受激起创作欲望后,也就会在唱歌、弹奏的基础上步入听觉艺术教育创造的殿堂。这种感受力和创作力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十分必要的。

(2)审美情感的培养,心灵的陶冶。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比较,更长于表现和激发情感,在大量的无标题的器乐曲(只有情绪与意境的表现)中是这样,在许多有标题的器乐曲中也是这样。有些器乐曲直接以感情特点为曲名,如《热情》(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哀乐》(舒伯特的九重奏曲)、《忧郁》(格里格的钢琴小曲);也有的器乐曲如我国民族器乐曲《二泉映月》《月儿高》《渔舟唱晚》等,虽然冠以各种具体明确的标题,但其中很多也是只以感情表现为主要内容,并不直接刻画人物形象,也没有详尽描绘泉清月冷、风清月白的夜景或夕阳映照下万顷碧波的画面。那些模拟自然音响的标题音乐,虽然塑造了鲜明生动的客观形象,具有一定的模拟描绘性,但心情感受和思想反应始终贯穿其中。如二胡曲《空山鸟语》中清新欢悦的心境与自由自在的鸟语交融组织,唢呐曲《百鸟朝凤》把一个主题音调贯穿于鸟叫的模拟中,展示出百鸟欢腾的情绪特征和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向往,其中都渗透了浓烈的情感。这样,音乐艺术使受教者不需要任何有形媒介的帮助,仅在声音的运动中直接地感受种种微妙的情感,对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

情感或情绪体验既是音乐构成的基本内容,也是受教者接受音乐的基本心理要素。在人们接受音乐时,与高音对应出现的是一种激昂亢奋的情绪;与低音对应出现的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心情;伴随强音出现的是激越、奋进的情绪;伴随着弱音流露的则是细腻柔和的情感。音的上升使人振奋昂扬,音的下降则引人低沉哀伤。尖锐的声音让人紧张、急躁、冲动;和谐而清脆舒缓的声音则使人心情放松、自由、坦然。音调的这些变化,本来并不受感情的特定限制,但是一经不同乐器奏出,诉诸人们的听觉,会对人的情感和心灵产生冲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相对固定的、积淀在内心深处的、与生命情感同构的“内心图式”。听觉艺术教育凭借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可以使受教者的生命情感升华为艺术的审美,使其心灵得到陶冶而澄明。

听觉艺术教育将音响作为媒介和材料,为受教者展开想象活动提供依据。借助音乐语言符号把要描写的声音、心理、情感等的描写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生活体验,并从这种同构性交流活动中,获得对生活的重新体味,获得想象的愉悦,在艺术的享受中培养并训练感性这样一种素质。听觉艺术教育所提供的想象空间是广阔的,而更广阔的感性能力是靠训练和培养出来的。

(3)凝聚力的培育,斗志的唤起。听觉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媒介,它所提供的对情感的描述,对精神生活的揭示,对社会理想的赞颂,对情感世界的建设、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理想的激励、生活竞争的参与,都是十分有效的。音乐艺术是最具审美超越性的艺术,似乎与那些功利性观念极强的艺术不同,好像听觉艺术教育不会具有培养非审美素质的功能。其实音乐凭借情感的感染,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可以增强团结、唤起斗志,甚至通过音乐意象传达出某种观念,尽管可能是模糊的,如此等正表明听觉艺术教育也绝不是单纯审美素质的培养。

听觉艺术教育唤起的意象是借联觉或通感而造成的。意象的浮现自然会显现多重意义,从而具有思想意义并不奇怪,况且音乐艺术融入的情感本来就折射在音乐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点中。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通过对夕阳西下、渔舟晚归的描绘,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如琵琶大曲《十面埋伏》描写了刘邦和项羽亥下之战,并运用琵琶的特殊技巧,描绘了古代战争的场面,表现出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颇为生动。再如描写中日甲午战争的影片《甲午风云》中的主人公邓世昌在对敌斗争艰苦卓绝的时候,夜不能寐,凭窗而坐,怀抱琵琶,弹奏的就是这样一支悲壮于形、情动于声的《十面埋伏》,观众聆听着,仿佛看见了迎风破浪、千帆争渡、炮声隆隆的海战场面,十分壮观。因此,听觉艺术教育具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功能并不奇怪。

总之,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之一,听觉艺术教育在教育体系结构中应获得自己的规定性,成为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形式,以意象性的媒介唤起学生的情感反应,使生命的冲动得到合理的秩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