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栋梁之材

2013-12-29 00:00:00陈牡娇
成才之路 2013年21期

班里有个学生退学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个学生成绩一直很好,高一时曾考过班里的第一名,但到了高二成绩开始出现下滑,不过以他的资质考回原来的水平不难。他家境殷实,父母年轻,家里不需要他去照顾,也不是感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了退学去打工的这条路呢?我疑惑了很久,最近才听说他是受以前初中同学的影响,他的同学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现在混得也不错。也许他是对的,两年后他能考个什么学校呢?一本或是好点的二本,但那又能怎样,也许到大学毕业连工作都找不到,“上学不如去打工”这是现在很多人的想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成为一名栋梁之材。

其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把教学目标分得更细致,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表述了课程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应教会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来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从观念上认识到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备课过程中融入此意识。如在讲电解原理的应用和电池的利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化学这门科学对人类的贡献,激发他们研究化学的兴趣,鼓励他们走上从事化学研究、化工生产或相关科学研究及生产的道路。

(2)化学史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化学发展史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目的上。如教师对阿伦尼乌斯公式的提出过程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精神以及什么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再如教师介绍居里夫人如何发现镭、钋的,引导学生去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3)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如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科学生产、国防科技等方面联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明确怎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4)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思想。如讲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的原理处理问题,进一步树立平衡观和离子观并掌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研究对象到多个研究对象的复杂体系研究方法。再如讲工业合成氨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合成氨的反应特点,然后从反应限度,讨论低温、高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有利于氨的合成,再从反应速率方面讨论高温、高压、合适的催化剂、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最后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综合考虑,优选出合成氨适宜的条件。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并体验实际生产条件的选择与理论分析的差异。

(5)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用的是鲁科版教材,应注重课本上的“交流·研讨”“观察·思考”“活动·探究 ”等模块的应用,在这几个模块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处理、归纳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应用科学方法。

课改也有几年了,素质教育也提了好多年了,然而身边的老同事总是感叹“现在学生的素质真的是一届不如一届”,为什么呢?在大多数地方,大多数教师也包括我自己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尤其是理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认为那是文科教师的事,跟我们无关,也许我们的力量很微弱,但只要每一个教师心中都能意识到教育的首要功能是育人,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应挖掘教学中可“育人”的资源,将之巧妙地融入教学中,像“润物细无声”般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积聚正能量,那么我们的教育将是成功的,我们的国家也将会强盛下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应将为国培养栋梁之材作为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