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随着长跑活动的取消,残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我国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特别是大学生的体质尤为严重。教师要通过分析青少年体质下降原因,研究近年来青少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的现状,并结合山东大学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的经验,提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新模式构建,以期为更好地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阳光体育;体质下降;可持续发展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青少年的体质问题,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来改善青少年体质。2007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通过阳光体育运动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广州马拉松“猝死”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警觉起来长跑也是一项高危运动。广州、武汉、西安等地多所高校运动会都以“安全原因”取消了长跑项目,全国很多中小学生体育课的长跑运动也消失了。透过这些现象,我们看到一个更残酷的事实,虽然阳光体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在逐年下降。我们通过分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研究近年来青少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的现状,并结合山东大学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的经验,提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新模式构建,以期为更好地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方面提供决策参考,培养学生成才。
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我国首次大规模、全面进行全面性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始于1985年,由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在29个省区市范围内开展了首次涉及到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调查规模之大,测试指标之多,在世界上属于罕见。检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内容,并由此使我国建立起较为全面的反映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数据库。
从1985年到2010年,我国共进行了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最新的第6次调研报告中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在身高、体重方面呈持续增长趋势,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但身体素质方面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情况不容乐观。
(1)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19岁~22岁年龄组身高分别平均增长0.84厘米、0.55厘米、1.34厘米、0.64厘米,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52千克、0.27千克、2.07千克、0.34千克千克,胸围分别平均增长0.63厘米、0.29厘米、0.97厘米、0.43厘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状况的改善,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发育指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与2005年相比,19岁~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厘米、0.23厘米,引体向上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44次、1.45次,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秒、3.09次秒;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厘米、0.92厘米,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02次/分、2.48次/分,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秒、1.87秒。城市男生、城市女生握力分别平均下降0.18千克、0.35千克;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5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0.06秒、0.10秒、0.05秒。身体素质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特别是耐力水平、心肺活力等指标下降明显,将严重制约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发展。
(3)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我国共有4亿多近视眼患者,近视发病率达33.33%。而其中的“重灾区”是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高达50%~60%,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另有10%的青少年处于眼睛“亚健康”状态,导致视力下降。第六次调研报告显示19岁~22岁大学生为84.72%(其中城市为84.14%,农村为85.30%),比2005年增加2.04个百分点。
(4)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7岁~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1.94、0.63、2.76、1.15个百分点;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比2005年分别增加1.56、1.20、2.59、3.42个百分点。很多城市儿童,特别是发达城市的青少年,肥胖问题严重。肥胖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并且是青少年懒于运动,形成恶性循环,容易自暴自弃。
二、青少年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冲击,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他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更多的青少年选择了宅在家里和宿舍上网。《中国青年报》早前曾报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三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风气过于功利化,媒体宣传内容过于空洞,过分娱乐化,无实质性内容,非常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环境为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埋下了诱因。
(2)青少年学生学业压力大,无闲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日前一篇小学生凌晨3点熬夜写作业的报道“激怒”了西北工业大学男篮主帅王立彬,他在网上呼吁将锻炼立法,中小学每天下午4点后不能上课,全都(搞)文体活动。这从一个侧面也看出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巨大。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阳光体育活动”“体育中考”“每天锻炼一小时”等多项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举措,但在学校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被严重“边缘化”,被作为副科成为摆设,特别是临近考试经常会被别的科目占据。
(3)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兴趣。当前,在望子成龙、掌上明珠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不敢轻易让孩子参与有一定风险的体育活动。体育保险还未形成机制,导致很多家长存在顾虑。
(4)体育行业从业者重竞技、轻群体现象严重。体育主管部门过于重视竞技体育发展,在全面健身方面投入较少,导致发展不平衡,金牌上去了,体质下来了。对体育主管部门来说,竞技才是衡量标准,学校体育、学生体质健康不归他们管。这样,也导致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学校体育竞赛,忽视日常的体育教学管理,导致课程设置功能弱化。
(5)体育课程目标弱化。自从学校实行体育课选课以来,在选课的时候,教师会让学生选择容易考试、易于得高分的项目,使学生体育技能弱化,心肺功能不足,导致体质必然下降。有的高校在运动会中为避免发生意外,已经取消了长跑。
(6)学校体育工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最重要的阵地是学校。而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升学率是学校的硬性考核指标,体育工作成为盲点,仅仅在应付体育考试或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将体育工作落到实处。虽然教育和体育部门推出了阳光体育等措施,但学校执行力度不同,导致效果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山东大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特色模式
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历来具有重视体育工作的优良传统。自从“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以来,学校充分认识到这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积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新思路、新途径,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形成了全员参与群众性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中,学校高度重视,经过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集体努力和辛勤工作,同时积极吸取兄弟院校成功和先进经验,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山大特色“一二三四”阳光体育运动模式。
(1)“一”是树立一个中心。体育是育人的载体,阳光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有力举措,在这一要求下,学校树立了围绕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这一阳光体育运动的中心。同时“体质健康促进”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宗旨和核心,它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资源和积极性,推动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二”是构建二个体系。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围绕“体质健康促进”这一中心,逐步“构建二个体系”来保障阳光体育运动这一中心的顺利实现。
一是构建制度管理体系。制度是保障阳光体育运动有序、规范开展的重要保障。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了以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为组长、学校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山东大学阳光体育运动工作办公室”,制定出台了《山东大学关于加强学生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意见》《山东大学关于关于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考核工作的意见》《山东大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考评评分实施细则》等有关文件。
二是构建服务支持体系。第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体育锻炼基础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而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应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结合这一现实,山东大学根据校区多、学生多且分散的现状,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将从事体育锻炼需要的器材设备向广大学生身边移近。学校6个校区分别安装了“健身路径”、开辟了“健身走廊”,达到了每50名学生拥有1件、每800名学生拥有1套(每套15件)的公共健身器材配备标准;同时在6个校区分别建设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配备了先进的测试设备、研制开发了满足全体学生不同时间需求的网上预约系统、网上查询系统和成绩上传功能。
(3)“三”是开辟三个渠道。以“突出一个中心”为宗旨、在“构建二个体系”的保障支持下,学校根据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需要,开辟了学校组织、学院组织和学生体育协会组织三个渠道作为山东大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推动者和实施者。
①学校组织。山东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阳光体育运动考核领导机构,由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担任负责人,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各学院领导、校级体育协会(社团)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考核办公室),考核办公室设在体育学院。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本学院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负责人。
②学院组织。体育学院成立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技术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体育学院选拔优秀体育教师组成,每位成员负责联系一个学院或一个体育协会(社团),具体负责指导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包括:指导制订阳光体育活动开展计划,协调场地器材,推广与普及新兴体育项目;负责监督该单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定期向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
③学生体育协会组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贯穿全年,年初为制订计划阶段,年终为总结评比阶段。每年年初各学院和各校级学生体育协会(社团)制订本年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计划,并报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考核办公室;每年年终各学院和各校级学生体育协会(社团)应对本年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报考核办公室。
这三个渠道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实施者,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多头组织的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纵横交织,全方位推进,形成阳光体育运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4)“四”是实现四个目标。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最终能够实现全体学生“每人每天锻炼一小时”“每人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术技能”“人人成为某一学生体育协会组织成员”“人人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部分学生达到优秀”的目标要求。
(5)特色活动。山东大学体育文化节从2005年开始,已经成为山东大学阳光体育的核心品牌活动。历时三个月的山东大学体育文化节遵循“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街舞、健美操比赛,“健身路径”使用“锻炼处方”巡回宣讲,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网球比赛等,以全新的形式、灵活的方式吸引、鼓励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初步形成了“班级活动、系系活动、院院活动”的组织推进模式,使体育活动涉及到每个学生,落实到每一天。
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在2012年山东大学田径运动会,引进了有“草地象棋”之称的装备式橄榄球。这次表演是第一次进入山东,也是国内第一次进行全程网络直播,不仅使师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美式橄榄球运动的文化和魅力,而且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同时山大体育馆承办中国乒乓球联赛,也是首次承办全国性体育赛事。乒超联赛选址山东大学,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激发了师生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有利地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队的示范带动作用。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运动队,在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了辉煌成绩,培养了以奥运冠军邢慧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运动员。他们对扩大山东大学的社会影响力,激励广大师生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学校注重加强高水平运动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直接技战术交流与沟通,采取循环赛,到学院层面切磋、带动、指导,积极组建各项目代表队,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比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例如山东大学研究生篮球队有5名队员是从普通学院选拔上来的,使其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四、增强学生体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力度。在全社会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举全国之力,推出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举措,落实阳光体育各项规定,真正让阳光体育惠及青少年。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让青少年参与体育,收获快乐,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监督机制。形成教育部门牵头、体育部门分工负责和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落实《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意见》,建设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加大学校体育投入,抓好体育场地设施达标建设,多渠道配备好体育教师。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广泛传播健康理念,营造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把学生体育工作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要全面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和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还要实行公示和问责制度。
(3)突出体育课主渠道作用,回归体育的本质。在现行升学制度下,进一步加大体育课比重,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得以任何借口取消、改变。因地因校制宜开展体育锻炼,千方百计让学生参与运动,可以把体育作为中考和高考必考科目,并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等分值,使学生真正在体育课中锻炼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快乐体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此过程中要改进工作内容和方法,加大学生体育课中基础力量练习。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中让学生充分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保障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措施。进一步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规划措施,制定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并作为国家层面长期计划持之以恒地推进落实。加强建设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青少年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制定学校安全条例,促进体育保险制度,指导和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有法可依,保障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增强人民体质,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质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大事。因此,社会、学校、家庭要重视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共同努力,让学生健康成长,进而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朱红军,许世云.关于“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3).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