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评价

2013-12-29 00:00:00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3年21期

21.叶适

一、生平介绍

叶适 (1150—1223),中国南宋哲学家。字正则,号水心,浙江永嘉人。

14岁时,叶适便与在同学家授学的永嘉著名学者陈傅良相交往,20岁左右专门拜访陈的老师、永嘉另一名著名学者薛季宣。薛、陈二人被认为是南宋事功学派的先导。叶适与薛、陈二人交往论学,书信不断,受其影响而走上了谋求事业功名的事功学派的治学道路。24岁,叶适奉母命赴临安谋前途。

宋孝宗淳熙五年,叶适中进士,授平江节度推官,但因母丧未赴任。后改任武昌节度判官,又改浙西提刑司干办公事。1187年,叶适被召为大学正,又迁为博士,并先后任太常博士兼录院检讨官、秘书郎、太府卿等职。1195年因党禁被罢官,1202年起用为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要职。1206年出任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力主抗金,大败金兵并成功收复滁州,为巩固两淮及江北防务作出了贡献。

1207年再次被罢官,返回故乡水心村,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授徒讲学16年,其间,他以自己丰富的政治实践为基础,精心研究经史和诸子典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集事功思想之大成,创建了与陈亮的“永康之学”呼应并进而又独具特色的“永嘉之学”。

叶适的著作保存较完整,中华书局出版的有《叶适集》和《学习记言序目》。

二、教育思想

叶适主张“兴起天下之人才”,造就“豪杰特起之士”。他对于当时学校与科举感到不满,说州县学校只是“徒以聚食”的供学生吃饭的场所,而“用科举之常法,不足以得天下之才”。 他注重实际事功,厌恶“专以心性为宗主”的唯心主义理学,反对老子“道在物先”和朱熹“理在事先”的说法。

(1)教学目标。叶适代表的事功学派与朱熹代表的道学,在教育的根本立场上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封建国家的各级官吏,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但论及具体的教育目标就出现了分歧。朱熹从其唯心论的人性论出发,以“醇儒”作为道学的教育目标,即要培养完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醇儒或卫道士。叶适认为道学家培养卫道的醇儒无补于世用,主张培养真正的士。其一,这种士首先是德能统一的。他说:“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强调了道德修养要和实事、实用、实功结合起来。他把道德修养称为“知上一截,则国论不明”“不知下一截,则士俗不成”。后一句是说没有实际本领或事功能力,就不能做好本职工作,当然也不能为社会所用。其次,这种士同时还应是文武齐备的。叶适剖析当时冗官雍员形成的根源,说:“今世之官诚冗矣……夫文武不分则官不冗,官吏不分则官不冗,而自魏晋以来始分矣。”既指出了文武分离、官吏分离造成的弊端,也阐明了文武一道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目标。

三、教育内容

叶适的教育目的论,决定了事功学派的教育内容及其不同于道学的特色。

一是读经。叶适也讲习儒经,但他反对道学家只把研习经义作为心性修养的依据,而是把儒经视为具有史学意义的历代文献,从而纵观古代治乱成败,以利当今兴功立业、经世致用。叶适认为,《易》告诉了人们的世界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发展性原理;《书》记三代君臣的行事;《诗》“言周人最详”“夫王道始自盛而入衰,则天下之心始自亲而入怨”;《春秋》“名经而实史”;《周礼》是记周公治国之术;《乐》是与节制情感的礼相配合而疏导情感的,认为“礼乐兼防而中合兼得,则性正而身安”。

二是研史。叶适十分注重研读历史。他不同于道学派研究历代圣德懿行而资修养的目的,而是致力于研讨历代兴亡及名物制度以资“事功”。他的《习学记言》是探讨历代名家学说的,是系统的学术思想批判史。他认为考古虽若无益,而不能知古则不能知今,可以“因之以名得失”。这些丰富的学术著作,就是他们的教育内容。

三是兼学百家。叶适和道学家不同,不唯经史,认为诸子百家、异流之学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主张教育要“上该千世,旁括百家”,明古今百家之学,融合各种流派思想。他说:“故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方者为良医,尽观而后自为之,故无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这种活学古今百家又不拘泥其说,批判吸收以利“事功”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四是讲习艺能。叶适为事功而重艺能,主张“学艺能理百事”。他说:“古人未有不先知稼穑而能君其民,以使协其居者。”叶适十分全面的教学内容,是符合其培养“事功”型人才需要的,也是符合唯物主义原则的。

四、教育方法

叶适的教学方法充满了唯物主义精神和事功学派特色,提出学习方法有下列各点:

(1)就实事求实学。叶适在认识与求学路线上,不赞成朱熹的读书穷理,更不赞成陆九渊的直接“体悟本心”,专重涵养心性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主张,而主张就实事求实学。叶适认为:“君子不以须臾离物也……知之至者,皆物之验也。”这种以事物为知识源泉与认识起点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事功学派教学法论的基础。

(2)学贵致用,志在拯救当前危局,出为世用。

(3)独立思考,读书求意。叶适反对读死书,主张读书要有新见解。认为当时道学家的读书方法“未脱模拟之习”,徒然生搬硬套,不能适应“目前之用”。

(4)不断学习与积累知识经验,才能有所成就。他说:“学非一日之积也,道岂一世而成哉”,“习而愈悦,久而愈成。”

(5)学思结合,感觉经验与理性思维不可偏废。他认为“学则内外交相明”“古人未有不内外交相成而至于圣贤”。他指出,古代有学问有成就的人,都是能够做到感觉经验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这就批判了否定见闻知识、空谈心性的理学家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