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当前语文教育观的演变,以及大语文的教学现状,设计出一种更适合大语文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才。
关键词:大语文;语文课堂;成才
语文是指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其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教学一方面重视学科的工具性,另一方面重视其人文性。从中可以看出,语文这门学科首先是一门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工具性这一性质则更为明显。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是由已故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其认为语文教育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并以此为核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其主张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全方位地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延伸语文内容的疆界,提升学生学习的乐趣,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无数事实证明:凡是母语学得比较好的,无不得益于课堂、课本之外的学习。
一、解惑需有“大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握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关键就是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的问题,克服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弊端,突破传统的“教书”和“学科”本位,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构建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到生活的“土壤”中去攫取“养分”。从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学习语文。最终形成哪里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及其应用,哪里就是我们“活生生”的语文课堂的新局面。。
二、树立“大语文”观,把握住语文课程特质
语言是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语文教学又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因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如同纸的两面,无法分开,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存在着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等弊端。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主张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由于语文教育内容、功能的特殊性,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运用。语文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把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与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推行大语文,需要教师身体力行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夯实自己的语言基础和文字功底,不断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手段来武装自己。魏书生之所以能在语文教育取得丰硕的成果,就是有预见性地树立了“大语文”观。他的课堂上经常有关于科学前沿、信息网络、时事人文,这样的课堂内容。丰富多彩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他把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当做实例来讲授说明文的写法,既完成了说明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又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大语文”还有其他一些核心理念,例如:听说、读、写结合,导以基本规律,提高教学效率,鼓励读书积累,重视汉字教育……这些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要加以注意的。
四、创建大语文格局,需要师生观念的更新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确立“大语文”教学理念,然后必须付诸于实践。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便难以提高,我们培养的学生便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树立这样的观念。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现代教育讲究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面对要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自主语文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能读书能力”和“自能作文能力”的语文学科而言,更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树立实践观——课内课外相结合。陶行知早就说过:“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生活,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任何学科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如果脱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教育专家刘国政指出,学习语文有三个层次:其一是课堂,其二是校园,其三是家庭和社会。这个观点也可看出是对“大语文”教学理念的诠释。例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应当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去发掘作文材料,把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为作文题材写进作文中去。又比如在纠错练习中,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找找身边的错别字,并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既丰富了作业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对错别字的分辨能力。
总之,基于时下新课程改革的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无论是立足于生活角度还是学术角度,我们都应当树立“大语文”教学理念,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这一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张国生,丁之凤.大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石聿寿.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6).
[3]白文焕.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观”[J].陕西教育,2012(8).
(江苏省仪征市华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