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科的发展,是在整个动态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只知道就美术而教美术的照本宣科,断绝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或是过分强调美术技能,固步自封,把美术这门应该用心灵和情感去感悟的课程,上成和其他学科同样模式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课,都是不可取的,必将使美术课程失去应有的魅力。
软化学科边缘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以主题方案的形式把各科知识整合起来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出发,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代表了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美术教学改革也应该顺应这个潮流。在美术教学中,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和教学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美术课的知识结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
一、追本溯源,运用文科知识丰富美术的教学
当前的学科教学中,文科学科与美术学科关系紧密。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既能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又能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与美术技能训练相比,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是枯燥的。这就要求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语言优美、生动、具有吸引力。从美术学科的知识结构来看,美术与文科学科的联系更加密不可分了。其一,中国传统文学向来就与艺术联系紧密。中国古诗词讲究练字,不仅追求诗词的听觉效果,而且追求视觉效果。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或元曲,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等。信手拈来,读之朗朗上口、声声入耳,赏之则是一幅幅优美、动人、意境深远的中国画。其二,美术欣赏中许多优秀作品,无一不是历史的见证。可以说,在摄影技术问世之前,绘画作品就是历史的片断,是历史“立此存照”。因此,在欣赏课上,我们无论是讲解中国人物画《历代帝王图》《韩照载夜宴图》等作品,还是赏析西方油画《马拉之死》《自由引导着人民》等作品;不管是感悟《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壮观,《马踏匈奴》的深沉雄浑,还是领略《马赛曲》的昂扬斗志,《加莱义民》的视死如归;不论是在《清明上河图》感受北宋汴梁的繁华和喧嚣,还是在《格尔尼卡》目睹法西斯的暴行和野蛮,我们都不可能撇开历史就作品而谈作品。从历史的视角去丰富绘画作品中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而有深度地理解作品。
二、相辅相成,沟通美术与理科学科的纵向联系
西方美学中的毕达哥拉斯派有“美来源于数的秩序”“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的观点。这一观点在苏教版《美术》第四册的“渐变构成”中可以找到例证。在教学中以数列的等比性和等差性的特征,引出渐变构成必须遵循的规律性和秩序性。理科知识不仅可以优化美术教学环节,导入教学,而且可以丰富、完善美术学科的内容。第一册的“线造型——静物”可以通过数学中的立方体、圆柱体、球体、圆锥体四种基本形体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表现静物的立体空间。同样立方体的棱长相等的规律和透视“近大远小”的规律整合起来讲解,可以将美术理论中晦涩的透视规律形象化,明确化,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第四册的“构图”涉及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数学图形的美感特征,这些都必须为学生了解后,他们才会在绘画中熟练而正确地选择构图式样。第三册中的“明暗造型”和“色彩造型”就更离不开理科中的物理知识了。“光的传播”“光折射,漫射”“色彩的来源”等物理问题学生是否懂得,是他们能否掌握明暗五调子和写生色彩变化规律的关键。在色彩知识教学中,用三棱镜分析白光的实验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音画合璧,架起音乐与美术之间的桥梁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音乐与美术有着较密切的系族关系,部分原因是由于在这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比较大的比重,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对材料的处理相类似。在材料的处理方面,美术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在美术教学中有机地融合、渗透一些音乐因素,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十分有效的。美术多媒体课件中的背景音乐,美术作业练习时的配乐,是美术教学中音画合璧的好机会。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音乐曲目,如古典音乐、德国巴洛克音乐、二胡独奏、古筝演奏等,利用音乐的诱导和情景的暗示作用,可以达到以乐激情、以乐悟情的目的。俗话说:“音符是流动的画面。”《列子·汤问》中记载的钟子期听伯牙鼓琴辨“高山流水”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而很多的美术作品就是直接用静态的图形、符号、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来表现流动的音乐。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如果学生能够理解色彩的音乐心理感觉,就很容易读懂蒙德里安是如何将西洋铜管乐器般的明黄色和霓虹灯般的闪烁的红、蓝色以爵士乐般的节奏组织起来,将百老汇的繁华尽显于欣赏者的眼前。
综上所述,语文、音乐以及理科知识在美术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融合应用,彼此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充分发挥整体效应,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得以优化。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世界全面、能动地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