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地理知识,进而提高综合素质,是值得所有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具体理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教师在教授学生初中地理知识时需要通过展示典型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本质。地理中运用的形象思维不仅是一个瞬间的念头,而是时刻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持续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培养有助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在长远来看,形象思维能力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也是意义深远的。而这种形象思维训练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的具体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照片、音像、模型、实物等展现的地理形象;三是通过地理符号或附着说明文字的图形表达出的图示的地理形象。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地理形象思维的材料。
二、感性着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感性和理性是相辅相成的,理性认识的形成离不开感性认识的铺垫,起初的思维就是人们对直观、具体的材料所反射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找寻规律、发掘本质并升华为理性认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亟待提高,教师想要培养该能力,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直观的形象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究,并予以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最直观的感性认识。例如,教授我国河流知识的时候,通过照片的形式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黄河上、中、下游流域面积的变化,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加以引导便可以轻松地引出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判断,总结出抽象的本质,这种抽象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初中的地理教学内容难度适中,以贴近生活的知识为主,在以应试为主的教育制度下,与其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知识,不如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来提高教学效率。如,在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的章节中,各地区野生动物的种类、名称经常会让学生混淆,张冠李戴现象尤为严重。如果教师在讲课中以不同的旅游景点为例,让学生凭常识或经历说出每个景点特有的野生动物,再将这些景点按照气候分类从而归纳野生动物生活的环境,这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一直将这种学习方法延续下去。
人类的潜力是无限的,人一生只能将潜力的10%运用出来。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曾有过这样的理论:人的潜意识好比是隐藏在水下的冰山,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可以变得十分轻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其发散思维也会得到开发。
四、结合学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学生思维,可以通过旅游经验、电视节目、音乐歌曲等多角度作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地理的美妙并投入到学习中来。以这些方面为切入点,可以将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地理现象和本质的逻辑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长此以往,学生便学会了在观察事物表面现象的时候深入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本质。
比如,最近发生的事件“中国上万人远赴加纳淘金 暴力抢劫等致百人丧生”,可以以此为依托,对“加纳”的地理环境,矿场资源,人口,种族等知识进行讲解,可以结合政治以及历史引领学生对该事件进行剖析。笔者认为,以此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创立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代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太多的“死记硬背”型选手,现代社会的发展急需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创立特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提高。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为有限,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较为单一,转换思维视角往往会为学生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南沙群岛的岛屿面积小,且以珊瑚礁为主,似乎没有什么价值可言。问题虽然幼稚,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岛屿本身的价值并不具有说服力,但是根据《海洋法公约》,南沙群岛扩大了我国的领海海域。根据专家的计算,一个2平方千米的岛屿最大可带来400平方千米的领海范围,以及宽200海里的大陆架和经济区。从这个角度来看,再小的岛屿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将问题换一个角度观察就轻而易举地获得答案,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仍以南沙群岛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理解岛屿的重要性,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主权意识、国防意识、经济意识等,还可以让学生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领域。
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学会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对待任何问题学生都会努力思考、寻求真相。不同形式的引导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深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
(山东省莒南县岭泉镇初级中学)